极目新闻通讯员 刘姗姗
三个多月前,六旬老人经历急性心肌梗死,虽然抢救成功,心脏里却悄悄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巨大室壁瘤。由于他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血管条件极差,这意味着手术中一旦出现险情,无法经下肢置入传统的生命支持设备进行急救,医生将“无路可退”。面对患者家属的无条件信任,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迎难而上,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脏拆弹”手术,患者最终成功脱险。
心梗之后,“气球”在心脏里悄悄吹起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68岁的陈爹爹(化姓)因急性心肌梗死被紧急送医,手术成功开通了堵塞的血管,保住了性命。然而,部分心肌因缺血坏死,造成了无法逆转的损伤。出院时,一个隐患已经埋下——他的左心室开始膨出,形成了室壁瘤的雏形。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半个月前,陈爹爹在家突然出现严重胸闷、喘不上气等症状,只能坐着呼吸,完全无法平躺,并伴有咳嗽和双腿严重水肿。家人立刻将他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检查结果令人震惊:他的血氧饱和度已骤降至79%,出现了呼吸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进一步心脏彩超和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他的心脏左心室下后壁形成了一个巨大室壁瘤,范围约10.1厘米×8.5厘米×9.8厘米,比心脏本身还大。更危险的是,瘤体内还附着一个范围约9.2厘米×2.6厘米的巨大血栓。
摆在医生和患者面前的,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是巨大的室壁瘤随时可能破裂,严重危及生命。二是陈爹爹自身的身体条件。他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双侧髂总动脉重度狭窄、几近闭塞,导致医生无法通过下肢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生命支持设备。“这意味着,手术中一旦发生心脏破裂或者低心排血量等险情,我们将缺少有效的急救后手,几乎没有退路。”心脏大血管外科尚玉强主任坦言。
医生在“无路可退”的手术中精准“拆弹”
医院迅速组织了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反复讨论患者病情。不做手术,随时有生命危险;做手术,尚有一线生机。陈爹爹的兄妹七人在含泪纠结、犹豫后,最终选择信任医生。“你们放手去治,即使手术失败了,我们也不会怪医生。”家属的无条件信任,给了医疗团队“放手一搏”的勇气。
麻醉是手术的第一道关,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异常困难。当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后,真正的挑战才降临。心脏大血管外科尚玉强主任、李炳副主任专家团队发现影像学上的“室壁瘤”实为更危险的假性室壁瘤,它与左心室本体界限不清,切除范围必须精准到毫厘:切多,左室容积过小,术后心功能衰竭;切少,破裂风险仍在,血栓隐患未除。更棘手的是,瘤体与膈肌粘连严重,这或许是它至今未破的原因,但也大大增加了分离的难度和风险。凭借术前的精密测量和手术规划,专家团队细致地分离了粘连组织,精准找到了心脏破口,并利用一块10厘米×10厘米的牛心包补片,精心修剪后严密封闭了心脏破口,再利用瘤体自身组织进行包裹加固,完成了“天衣无缝”的缝合。整个过程中,考虑到患者是稀有血型,术中采用了自体血回收技术,保障了用血安全。
![]()
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随着心脏成功复跳,手术顺利完成。术前最担忧的大出血和低心排均未发生。术后第二天,陈爹爹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第三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14天,他康复出院。上周,陈爹爹和家属专程赶到医院,向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人员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心梗后警惕这颗非肿瘤的“炸弹”
心脏大血管外科尚玉强主任介绍,心脏室壁瘤,听起来像是长在心脏里的肿瘤,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当心肌梗死发生时,部分心肌因为缺血而坏死,而坏死的心肌被没有收缩功能的瘢痕组织替代。这部分心脏壁变得薄弱,在内部血压的冲击下,像吹气球一样向外膨出,形成一个“瘤样”结构。由于这个“鼓包”里血流不畅,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到大脑或肺里,就会引发脑栓塞或肺栓塞,致命风险极高。
室壁瘤有破裂的风险,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尤其是假性室壁瘤,它的瘤壁非常薄,仅仅由心包膜构成,脆弱得像一层纸,相当于在心脏上吹了一个随时会破的“气球”,破裂风险更大、不可预测。专家提醒,心梗救治后并非万事大吉,需定期复查、密切关注心脏结构变化,一旦发现室壁瘤等情况时,应尽早就医寻求专业评估,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