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在线】
![]()
![]()
11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住院部11楼。窗外,银杏叶被风轻轻抖了一下,光亮从叶片间洒进来,照在采集床上。
躺在床上的是潜山市第五中学体育老师吴江根。34岁的他教龄9年,捐献了36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看着机器滴答作响、屏幕上的参数稳定跳动,吴江根神情间没有一丝波澜。
“没想过要教育谁,但学生会看见的”
“可以了吧?”得到护士的肯定后,他活动了一下手指,起身。
“下午就回潜山。想早点回家陪孩子。”孩子10个月大,他说最想做的是抱一抱。
没有掌声、没有喧闹。就像一个普通工作日,换一种方式完成了一堂课。
吴江根第一次接触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在大学时献血。那时候,他一个人,没想太多。
说起当初为什么加入中华骨髓库,他没有绕弯子:“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能帮一点是一点。体育老师嘛,每天和学生一起运动,更觉得生命是有力量、有价值的。”
谈到这次配型成功,他停顿了一下:“那一刻感觉挺特别的,好像真的是一种缘分。你会觉得,这件事落到你身上,不去做反而不踏实。”
他说,潜山市第五中学的校训是“向阳而生,追光而行”。“我不太会说那些特别大的道理,但这次捐献,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兑现吧。向阳,就是珍惜生命;追光,就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别人把那盏灯点亮一些。”
他笑了笑:“我这点力量不大,不过要是真的能帮到对方,哪怕一点点,也挺值的。”
后来结婚、生子、忙带队训练、忙上课,这件事被安静搁在时间里。
今年8月,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手机。“第一反应以为是诈骗。”说这话的时候,他笑得有点腼腆。
“想捐。”他给妻子打了电话。“她刚开始担心身体问题,我解释之后,她放心了。”
语言简单,像运动场上的干练。“老实说,我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事我能做、我愿意做。”
合力做一件暖心的事情
10月29日上午,他从潜山出发来合肥。
有学生路过,好奇地问:“吴老师出差啊?”听见旁边老师说“吴老师去救人啦”,几个孩子愣了一下,然后竖了大拇指。
课程调好了,假批了,老师们轮班看课,“该做的都做了。”潜山市第五中学校长朱太山说,“大家合力做一件暖心的事情。”
一个学生在纸条上写了句话塞进吴江根办公室门缝:“老师早点回来,我们要上体育课。”
捐献结束那天中午,他收拾好东西,准备赶回潜山。“我家还有个10个月的小朋友。”他说。
10月30日早晚两针动员剂。偶尔有点酸胀,但他说“还行”。“运动员身体底子好嘛。”
11月3日上午8点,采集开始。管路里,血液缓慢流动,分离、回输,循环着。“其实就是躺着。”他说。
11点多,他给妻子打了个电话。“怕她担心。”
医护说他状态不错、精神也好。
像做完一场长跑后的深呼吸,他只是收拾好呼吸节奏。中午12点,针拔掉。棉垫贴好,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肩。
之后,他快速收拾东西,准备回潜山。“回家休息,陪孩子几天。”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看向窗外,眼里有那种“赶着回家的爸爸”的柔软。
当记者问道,觉得自己是英雄吗?他摇头,甚至有点不好意思。
“我就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真正重要的是对方,希望他(她)身体好起来。”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文/摄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