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背景
全球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进行界面蒸发,从而生产淡水,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可持续技术。这一过程不仅是太阳能海水淡化的核心,也与盐碱农业土壤的改良、以及工业废水中的资源回收等关乎“水-能源-农业”纽带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界开发了多种基于三维多孔材料(如天然沙子、木材、水凝胶和合成聚合物)的高效太阳能蒸发器。这些材料能够通过毛细作用将水体输送到蒸发界面,并利用其固有的或修饰后的光热特性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实现局部的、高效的蒸汽生成。然而,当这一技术处理含盐水体(尤其是高盐度卤水)时,一个不可避免的挑战出现了:盐分在蒸发过程中的结晶与沉淀。随着水分的蒸发,溶解的盐分逐渐过饱和,并在多孔介质的内部或表面析出。然而,绝大多数用于工程应用的多孔介质是不透明且结构复杂的,这使得我们无法像观察玻璃皿中的蒸发那样,直接窥视其内部的动态物理化学过程。
现有的研究手段存在明显局限。例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虽然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孔隙结构图像,但通常只能在实验前后进行静态对比,或者在扫描时需要中断蒸发过程,无法实现真正的原位、实时监测。而直接的光学成像技术,其应用范围通常局限于二维模型或微流控芯片,难以真实反映复杂三维多孔介质中的情况。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本研究引入了原位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NMR-MRI是一种强大的非侵入式表征工具,它不对样品造成破坏,能够“透视”不透明的介质,实时、定量地监测内部水分的分布、运移状态(通过横向弛豫时间T₂)以及相变过程。本研究正是在这一技术背景下,旨在通过搭建NMR与太阳能模拟器的联用系统,首次在模拟真实昼夜循环的条件下,深入揭示不透明多孔介质中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与盐沉淀的 intertwined(相互交织的)物理机制,为下一代高效、稳定的水净化与农业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成果以“Solar-driven interfacial evaporation and salt precipitation from porous media with in-situ magnetic resonance characteriz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上。
![]()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原位核磁共振技术,清晰揭示了多孔介质中太阳能界面蒸发与盐沉淀的耦合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盐的沉淀形态关键取决于多孔结构:在细颗粒介质中形成硬壳状盐,它会堵塞孔隙并严重阻碍蒸发,导致大量水分滞留;而在粗颗粒介质中则形成斑块状盐,其自身形成的大孔径结构不仅不阻碍毛细输运,反而为液体输送提供了新通道。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分层多孔介质中,硬壳状盐会在粗细颗粒的界面处形成,从而切断水分从下层向上层的输送路径。此外,盐的类型也显著影响蒸发行为,例如吸湿性的氯化钙会因吸收热量而大幅降低蒸发速率。
通过分析昼夜热循环引起的核磁信号波动,本研究还成功量化了受限盐水的活化能。总而言之,这项工作为理性设计抗盐垢、高性能的太阳能蒸发系统,以应用于可持续海水淡化和农业改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
![]()
研究数据
![]()
图1.(a)通过多孔介质蒸发盐水实现水-能源-农业协同应用;(b)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系统与太阳能模拟器的耦合示意图;(c)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Niumag,型号MesoMR23-060H-I)实物图;(d)无太阳光照射时的核磁共振探头光学图像;(e)红外成像;(f)均质多孔介质的典型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
![]()
图2.紧密多孔介质中(a)去离子水和(b)盐水蒸发的T2分布,颗粒尺寸为1–50μm;(c)蒸发过程中弛豫时间T2,max(及补充信息图S1中的T2,peak)的演变。黑色虚线为连续暗周期(即熄灯)的等值线,红色虚线为连续日周期(即亮灯)的等值线。(d)液体饱和度随蒸发时间的变化。图(d)插图显示样品蒸发表面形成的非多孔盐壳。(e)MRI切片位置与平面的三维示意图。(f)盐水(含12 wt.%氯化钠)从多孔样品(1–50μm)蒸发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MRI图像。
![]()
图3.(a)粗孔介质(粒径320-430μm)中去离子水和盐水(氯化钠/水)蒸发的饱和曲线及(b)T2,max。图(b)中的插图光学图像显示蒸发表面存在斑块状盐析。(c)基于覆盖整个样品的x-y平面单次磁共振成像(MRI)图像。(f)俯视光学和红外图像显示样品自由表面的沉淀盐。亮黄色区域代表二氧化硅颗粒,深红色区域与盐晶体相关。红外(IR)图像的参考发射率为0.97。I/Imax是归一化的红外读数,即表面任意点的红外读数(I)除以最大红外读数(Imax)。(d)孔介质长度方向(即x-z平面)的切片位置及对应的MRI图像。切片0位于样品蒸发表面正上方。MRI图像的切片宽度和间隙分别为4 mm和8 mm。(f)氯化钙/水盐水从孔介质(320-430μm)蒸发的对应饱和曲线及T2,max随时间变化。
![]()
图4.(a)层状多孔介质致密层与粗孔层的示意图,对应(b)t=0小时的MRI图像。(c)T2分布曲线显示致密层与粗孔层呈现两个明显峰,(d)饱和度与(e)T2,max随蒸发时间的变化趋势。(f)致密层(1–50μm)和(g)粗孔层(320–430μm)蒸发表面盐沉淀的扫描电镜图像。图(g)中红色虚线圆圈标示了盐沉淀物内部的孔隙结构。
![]()
图5.(a)月球高地风化层模拟物中盐水的T2分布,T2范围为0至200毫秒,对应的(b)盐水饱和度和T2最大值的变化。插图光学图像分别显示了t=0小时和t=120小时的样品顶面。(c)基于居里定律和阿伦尼乌斯定律对T2分布进行曲线拟合,以提取受限盐水(氯化钠/水)的活化能。(d)示意图说明温度升高(ΔT>0)和活化能(ΔE)对T2分布偏移的影响。
![]()
https://doi.org/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25.127979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科研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