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工新闻网)
转自:河工新闻网
兴隆县总工会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到村、延伸至组、覆盖到户
“码上+线下”筑牢劳动者权益保护“屏障”
记者李芳 刘艳惠 宋宝军
“我和原单位因为拖欠工资等问题发生了劳动纠纷,多亏看到了这个二维码,联系上工会并找到了律师,看到了事情解决的希望。”近日,提起“兴籍务工法律服务”码,承德市兴隆县务工人员张海霞满是感激。
这个由兴隆县总工会创新推出的数字化服务载体,通过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直接链接兴隆县相关部门援助团成员电话,将专业法律服务通过“云端”精准送到务工人员的指尖,有效破解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困境。
法律服务网络覆盖“神经末梢”
“普通劳动者常处于弱势地位,一些用工单位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违规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签了合同不给原件等问题,劳动者维权时,取证变得异常困难。”援助团成员、河北山庄(兴隆)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志文对此深有体会。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法律服务渠道常因流程繁琐、时效滞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务工人员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感到无助。“一开始不知道去哪儿找、怎么找,感觉投诉无门。”张海霞回忆道。
针对这一现状,兴隆县总工会创新搭建了法律服务阵地线上平台,通过一个二维码,将工会的法律服务资源有效覆盖到分散在各地的务工人员,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务工群体,打通了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为推广“兴籍务工法律服务”码,兴隆县总工会下足“绣花功夫”,层层传达至乡镇、村、组、居民户。“服务码先由县总工会下发至20个乡镇,再由乡镇传递到所辖290个行政村,最后由村推广至村组居民群。”兴隆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志东介绍。同时,各村在村务公开栏张贴服务码,借助数字化技术将法律服务阵地建到村、延伸至组、覆盖到户,激活了法律服务的“神经末梢”,确保每位外出务工人员都能便捷触达这一“云端”服务平台。
量身定制“一站式”解决方案
近日,兴隆县兴隆镇上甸子村的刘长松和11名工友亲身体验了“码上维权”的便捷与高效。通过扫描二维码,他们联系到县总工会调解员,反映被拖欠工资的问题。县总工会立即启动联动机制,联合律师、人社部门共同推进,问题迅速进入法定解决程序。
“这个码用起来特别简单。”李志东介绍,该服务码专为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设计,操作便捷,无论职工在工厂车间、家中,还是身处异地,都能随时扫码咨询,无需下载额外应用,即可进入法律服务页面。
页面内,由县总工会整合法院、检察院、人社局、律所等力量组建的专业法律服务团成员信息一目了然,务工者可根据需求,一键直呼法官、检察官、律师或调解员,咨询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等各类问题。服务码还直通全国总工会“12351”职工服务热线。
“线上解决不了的复杂问题,我们能迅速启动线下联动机制,由县总工会牵头量身定制方案,确保‘一站式’解决。”李志东说。
这种“码上接单、线下联动”的闭环机制,切实拓宽了工会法律服务边界。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自启用以来,这张“码”上防护网已展现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它打破了时空限制,构建起“7*24小时”全天候法律服务通道。“因为平台二维码已经覆盖到各村,务工人员很容易找到我们,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精准的法律指导。”高志文认为,这种直达式服务让职工无需多次往返奔波,大幅节省了时间、交通和沟通成本。
“我们的服务不限于本县外出务工人员,前来兴隆县务工的人员同样可以享受服务。”李志东强调,“只要拨打平台上的电话,工会都会提供法律解答和服务。对于超出职责范围的问题,我们也会积极指引,协助对接相关部门。”
秦皇岛籍务工人员郭立全在兴隆县总工会协助下,通过劳动监察部门,顺利拿回来了自己和工友被拖欠的工资。问题解决后,他还特意致电承德市12345热线表示感谢。
截至目前,除了日常咨询外,该平台已为40余人提供法律服务,挽回经济损失140余万元。
“这个平台以数字化的‘小切口’,解决了全县2.6万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大问题’。”承德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郭爱君表示,“它有效提升了工会法律服务的覆盖面、便捷度和实效性,切实筑牢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屏障’。”
编辑: 马娜 责任编辑: 王红润 审核: 王书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