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业余的咨询师,往往有一些普遍的共性。
以我有限的经验来看,可以从三个问题,加以判断。
![]()
问题1:你通常是怎么做咨询的?
业余的咨询师,对于咨询过程、初期评估、个案概念化等,缺乏明确的结构化理解,往往只是凭感觉、靠运气,甚至承诺治疗效果。
对于大概的咨询次数,短期和长期目标,也很难说清楚。
比如,“你的问题主要在原生家庭、童年创伤,我们慢慢聊,你就会好起来”、“我会陪着你,顺其自然就好,不用设定咨询目标”……
而一名专业的咨询师,往往接受过结构化的理论和临床训练,能够敏感觉察到来访者在初始访谈中的压力与期待,给出的具体的治疗计划。
问题2:如果我在咨询室中提到自伤、自杀或情绪失控,你会怎么处理?
危机干预,是咨询师专业训练中的必修课。
很多业余咨询师在危机处理环节,缺乏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他们缺乏应对能力。
“在我的咨询室中,没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胡思乱想,不会的”、“有我在,你放心”……
回避、轻描淡写、过度承诺、打破边界,都是“业余”的表现。
保持冷静,搜集信息,评估风险水平,制定干预计划,保持专业边界,必要时联系家属或转诊医院,都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问题3:你的专业资质和督导是怎样的?
业余的咨询师,可能将这些问题,视为对他的质疑,不耐烦、甚至表现出敌意。
“这个不方便说”、“我不需要督导”、“这个理论、方法,是我自创的”、“不用担心,我肯定能让你好起来”……
成为心理咨询师,一定是要有专业资质。也一定要有长程、系统的专业培训。
同时,每位咨询师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和盲点,需要督导师的帮助。
从而分析咨询过程中的重点、盲点,提升专业能力。督导,是咨询师的必选项。
以上,就是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简单分析,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