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当抗癌的希望照进现实,隐藏的“小插曲”也悄然来临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是威胁我们健康的第一大癌症。然而,随着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很多曾经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获得了如同“重生”一般的机会。
其中,针对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更是创造了医学奇迹。劳拉替尼(Lorlatinib),作为第三代ALK抑制剂,被誉为这一领域的“明星药”。它不仅对先前治疗失败的患者有效,还能穿透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病灶显示出强大的控制力 。
对于无数患者家庭而言,它代表着希望、延长和高质量的生活。
然而,就在我们为科技进步欢呼时,医学界最近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小插曲”——一个可能颠覆我们对这类靶向药传统认知的病例 。这个病例的主角是一位与癌症抗争多年的女士,而她服用的正是这颗“希望之星”劳拉替尼。
李女士的抗癌十年:柳暗花明后的“措手不及”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位坚强的抗癌斗士——56岁的李女士(化名)身上。
李女士是一位终生不吸烟者,却在10年前被确诊为IVB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 。在漫长的抗癌历程中,她历经了多种治疗:
她先是接受了长达3年的第二代ALK抑制剂——阿来替尼治疗。
随后又经历了几次化疗和维持治疗。
直到她的病情再次进展,医生为她更换了最新的武器——第三代“明星药”劳拉替尼。对她而言,这无疑是抓住了新的救命稻草,生活再次充满了光明。
服用劳拉替尼后的10个月里,她的肺部肿瘤控制得很好,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就在一次常规的增强CT检查中,医生偶然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信号:她的甲状腺似乎出现了弥漫性低密度。
尽管李女士当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比如疲倦、怕冷或浮肿),但随后的血液检查结果却让医生们提高了警惕:
关键的“叛变”信号: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竟然高达347.6 IU/mL !
这意味着,李女士患上的不是普通的甲减,而是新发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状腺的免疫守卫军”迷失了方向,开始攻击自家的甲状腺了 。
为什么这个病例如此特殊?靶向药与“免疫叛变”的新思考
对于甲状腺的免疫问题,医生们并不陌生。但这个病例的特殊性,在于它与劳拉替尼这款“明星”靶向药之间的关系 。
1. 传统观念的打破:TKI被视为“免疫惰性”?
长期以来,像劳拉替尼这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靶向药物,主要被认为是通过精准阻断肿瘤细胞的特定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的 。它们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那种“全面激活免疫系统”的药物不同 。TKI家族在免疫学上,通常被认为是非免疫调节剂,或者说是“免疫惰性”的 。
虽然有一些非ALK靶点的TKI,比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被报道过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抗体阳性 ,但直到李女士的这个病例出现之前,ALK靶向药家族(包括劳拉替尼、阿来替尼、布加替尼等)从未被报道过会引发自身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这个病例,是全球首个将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直接联系起来的观察 。
2. “救命药”还是“帮凶”?
在确认了甲减后,医生为李女士开始了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左甲状腺素片),这成功地使她的甲状腺功能恢复了正常,从而保障了劳拉替尼的继续使用,肿瘤的治疗没有中断 。
故事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李女士服药三年后,由于肿瘤进展,她不得不停用劳拉替尼,换成了另一种ALK靶向药——布加替尼 。
不可思议的转变发生了:
停药六周后,李女士对甲状腺激素(左甲状腺素)的需求量开始下降 。
停药三个月后,她的甲状腺功能在没有激素补充的情况下,完全恢复了正常(实现euthyroidism,即甲状腺功能正常) 。
3. “同类药物”间的区别:更进一步的佐证
在后续的治疗中,李女士又陆续使用了布加替尼、阿来替尼(重新使用)和克唑替尼等其他ALK靶向药 。
这进一步支持了医生的推测:劳拉替尼可能具有某些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而这些特性并未被同一家族的其他ALK靶向药所共享。这种独特的免疫特性,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劳拉替尼还会伴随一些区别于其他靶向药的副作用,比如血脂异常、体重增加、高血压和认知障碍等 。
给患者和医生的警示:精准靶向,也需保持警惕
李女士的这个全球首例,给所有的肺癌靶向治疗医生和患者敲响了警钟 。
1. 给患者的行动指南:警惕这些“不典型”信号
靶向药是精准治疗的利器,但“精准”不等于“零副作用”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使用劳拉替尼,请务必关注身体的这些细微变化:
关注症状:虽然李女士初期是无症状的 ,但如果出现以下甲减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
持续的疲劳、嗜睡,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
怕冷、体重增加、皮肤干燥。
精神或认知功能改变。
不必惊慌:即使出现甲状腺炎,如李女士一样,及时使用甲状腺激素补充剂,通常可以控制病情 ,并允许肿瘤治疗继续进行。如果经医生判断与药物有关并停药,病情也可能迅速缓解 。
2. 给临床医生的呼吁:填补认知的空白
这一案例提醒临床医生,即使是新型靶向药,也可能带来“非典型”的免疫介导毒性 。
拓宽监测范围:在劳拉替尼治疗期间,应考虑将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抗体纳入常规监测范围。
考虑药物相关性:当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应将劳拉替尼视为潜在的诱因之一,尤其在排除其他原因后。
进一步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劳拉替尼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的潜在机制,以及这种效应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发生率 。
这并非是否定劳拉替尼的巨大疗效,而是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安全地使用它。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医学真理:在与癌症的斗争中,最强大的武器也可能拥有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双面性”。随着精准治疗的发展,对靶向药物更精细的副作用和免疫学影响的研究,将是未来医学界的重要任务。
参考资料:Yamazaki Y, Morishima Y, Aida Y, Shiozawa T, Nakazawa K, Yoshida K, Sekine I, Hizawa N. Drug-induced autoimmune thyroiditis during lorlatinib treatment in a patient with ALK-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spir Investig. 2025 Oct 30;63(6):1306-1308. doi: 10.1016/j.resinv.2025.10.01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1172866.
免责声明:本文是根据医学病例报告撰写的科普文章,旨在传播医学知识,不能代替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