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18 岁的江苏农村青年沈健怀揣憧憬入伍,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踏入北京的工地;38 年后,他已是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报社总编辑,手握笔杆记录时代。这一路,他从住工棚、扛工具的战士,到与文字为伴的新闻人,累计发表 4000 余篇稿件,挖掘于忠新等众多典型人物,见证企业从千万元营收到百亿规模的跨越,也以笔墨勾勒出国家改革开放 40 年里,建设领域的沧桑巨变与奋斗精神。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 40 周年,也是我所在的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组建成立 35 周年,而我到北京工作生活也已经 38 周年了。这几十年的时光,于国家、于企业、于我个人,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
▲刚参加工作时的沈健
我的家乡在江苏如皋的农村。1980 年 11 月,18 岁的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入伍成为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名战士,来到了首都北京。本以为到北京能住高楼,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可现实却是基建工程兵整天与工程、工地打交道,一身土一身泥,住的是工棚。但我不甘于这样艰苦的生活,我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工作之余,我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
部队的阅读资源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每个班订阅的基建工程兵报、解放军报,每个排有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我都反复通读。通过这些报纸,我了解到部队的建设、北京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大势,理论和政策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我还省下津贴费从报摊购买《诗刊》《人民文学》《大众电影》等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滋养了我那原本荒漠一般的精神世界。
在部队的三年,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还参与了一些重要工程的建设,如新华社通讯大楼、地铁二号线建国门站、北护城河等工程。1983 年 7 月,在百万大裁军的背景下,我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改编组建了北京城建集团,当时叫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我所在的单位北京城建道桥集团,当时叫北京城市建设机械施工公司。
![]()
▲与工人日报资深记者、编辑高晓林(右)参加新闻培训后合影
转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建筑木工,参与的第一个工地是清华大学校园里的万泉河水系整治施工。置身于清华校园,看着那些莘莘学子,我内心充满了羡慕,也更加渴望学习和改变命运。每到周末,我就会去成府路上的新华书店,把不多的工资都用来买诗集、小说。同时,我报名参加了人文函授大学,通过大学教授、作家的讲座,系统地学习了文学理论,这为我后来的新闻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之余,我坚持每天写一篇诗歌习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诗歌习作先后在《北京晚报》《北京城建报》等报刊上发表。记得第一次拿到一元钱的稿费,我高兴了好久,那是我工资之外的第一次劳动所得。这些发表的诗歌不仅给了我经济上的一点小收获,更重要的是让我坚定了在文字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1984 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所在企业举办了新闻写作通讯员培训班,在单位党支部书记张家甫和公司第一任宣传部长陈修生的引导和帮助下,我结束了木工生涯,转岗到公司机关党委宣传部,正式开启了我的新闻宣传工作之旅。
刚到宣传部,我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兰山河,这位部队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在我的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宣传部的李树柏、孟萍、张万国等前辈,他们大多是部队的连营干部转业过来的,学识渊博,对我言传身教,工作上培养,生活上关心。
在宣传部的工作中,我不断学习和成长。1988 年前后,在单位宣传部兰山河部长和城建集团宣传部新闻干事高晓林老师的指导下,我合作撰写的 3 篇关于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新闻稿件,分别刊登在了《中国建设报》和《工人日报》的头版位置,引起了全国各地多家企业前来学习参观。
![]()
▲1995年被评为企业岗位明星在表彰活动会场
1995 年 7 月,我挖掘采写的《平凡的岗位 闪光的人生》这篇人物通讯,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宣传的力量。这篇一万多字的长篇事迹通讯,报道了普通共产党员、钢筋工于忠新同志的先进事迹。稿件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全国 17 家新闻媒体以整版或半版的位置发表,《北京晚报》还在整版报道后,接着在两个头版的位置刊登学习反响文章。于忠新的事迹在北京市各界人士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等亲自撰写文章谈其时代意义,北京市国资委树立他为全市建设系统的典型,时任副市长张百发还亲自批示解决了于忠新遗孀户口进京问题。
![]()
1997 年的大年三十,一个突发新闻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外埠项目山东德州高速路工地有情况,晚上八点多,我得知线索后,立刻离开正在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家人,跑到单位办公室,连夜打电话采访并赶写出新闻稿件,又连夜将稿件送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夜班编辑手中。最终,这一新闻在第二天以最快的速度发表出来,《北京青年报》还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团北京市委也高度重视,亲临山东德州表彰救火有功人员。
2009 年,企业开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援建,我几次前往什邡,挖掘采写了 3 万多字的援建事迹,这些事迹多次在《首都建设报》等报刊以整版刊发,极大地鼓舞了援建将士。今年 5 月 12 日,是四川地震灾害发生 10 周年,我又撰写了四川地震十年祭的全景式追忆文章,让参加援建的员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援建一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宣传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我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宣传平台,进一步在宣传典型上下功夫。我撰写宣传的先进典型人物达到几十人,在搜狐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华网、雅虎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刊登的文章达几百多条,文字量超过 100 万字。
![]()
▲刚入伍时的沈健
从 1980 年到北京至今,38 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基建工程兵战士,到建筑木工,再到企业报社总编辑,从一个高中文凭,到大专文凭、本科文凭、研究生文凭,考上了高级政工师职称。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离不开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这个平台,更离不开那些在我人生道路上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贵人。
![]()
▲1995年采写优秀共产党员、普通钢筋工于忠新同志的事迹,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全国17家新闻媒体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我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无数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也记录了国家改革开放 40 年来在建设领域的巨变。展望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在新闻宣传的道路上前行,用文字去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去宣传弘扬好新时代新典型的新的时代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