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付玉华
第一次读到潘城老师的文章,是在前几年《嘉兴日报》的副刊上。记得那一期“小快朵颐”板块刊登的是《春的天妇罗》。我读得入迷,不仅因“天妇罗”这名字本身饶有风味,更因文中那道油炸蕗薹,以及那位年过八旬却依然风姿动人的老板娘。
自那以后,每读日报,必先翻到这一板块,先睹为快,也算是读报的“小快朵颐”了吧。如今看到结集成书的《小快朵颐》自然喜不自胜,捧读之间,竟至废寝忘食。
全书收录一百零四篇短文,篇幅短的不过数百字,长的亦仅千余言,文章内容都围绕“吃喝”展开:约三分之一是道地的嘉兴老味道,三分之一涉及江南乃至四方风味,另有三分之一则是异国的饮食风情。可以说,全书以嘉兴滋味为圆心,一圈圈荡漾开去,包罗南北、贯通中西。而文字间流淌的,又何止是食物之味?更有人情、人物与时代变迁的印记。通读之后,最令我倾心的还是那些浸润着嘉兴风土的字句。
第一篇“矮脚青”,就是炒青菜。
这道朴素小菜,却总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潘老师在文中也不例外,写到平常人家入冬后必吃炒青菜,洪七公听黄蓉说最拿手的是炒白菜、蒸豆腐时,虽为老饕,也顿时眼睛一亮。可见得,越普通的菜越见功夫深浅。
这“矮脚青”不是“上海青”“杭州青”,而是嘉兴本地的一种老青菜,秆子极短,一大朵一大朵地匍匐于地里,就像一朵朵青色的花。我说怎么现在的青菜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来呢?原因终于在这篇文章里找到了:“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地道的农谚点出青菜好吃的缘由,令人看后忍俊不禁。文章的结尾,潘老师分享了炒青菜的诀窍:青菜下锅加盐后要加盖焖,因为“千烧不如一焖”。
道地的嘉兴美食,作者写的真不少,比如小来宝白斩鸡、斜西街眼镜面馆的落锅面、甪里街的臭豆腐干、跷脚老板的蒸缸羊肉、海盐塘路的老太婆黑鱼面……读来都是“口水直流”的节奏。而在回味美食之余,那些创造美味的人与事,同样深刻。
眼镜面馆因老板常年戴一副眼镜而得名,头发总梳得“一丝不苟”,连苍蝇也停不住。这样鲜活的描写,教人过目不忘。他家的落锅面鲜、香、爽利,就跟“眼镜老板”一样。这位老板是“大司面”——收钱、分面、放浇头牌子,一人司三职,无论食客多少,他都指挥若定,从不出错。
跷脚老板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父母早逝,独自谋生,却有一副热心肠。听闻老客惹上官司,他特意买了东西送进牢里。这般重情重义,也难怪当这条街的餐馆陆续关掉,唯独他的蒸缸羊肉依旧日日客满。
潘城老师是嘉兴人,如今在厦门大学任教,也赴海外研学。我想,常年客居他乡,他将这种思念化为文字,在味觉的记忆中踏上归途。
如果说“大快朵颐”是物资匮乏年代对丰盛的渴望,那么“小快朵颐”便是物资丰裕后对品质的追寻。细细品味,慢慢感受,似乎更贴近当下的饮食方式与阅读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