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金融监管总局和精算师协会发布了“第四套”生命表2025和使用事项通知。通知明确:第四套生命表(《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主要用于规范人身保险产品费率厘定、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及红利分配等业务。
![]()
![]()
核心结论:新生命表揭示国人预期寿命显著提升、死亡率下降,2025 年 1 月 1 日起保险定价将参考该表,重疾险与养老年金险大概率涨价,年金险保费或涨约 20%。
国人寿命迎来明确提升
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从 82.6 岁升至 84.5 岁,女性从 87.6 岁跃至 90.1 岁。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约 10 岁,较第三套平均增加 2 岁,死亡率平均下降 20% 左右。新生命表新增单一生命体版,更精准反映个体寿命变化趋势。保险定价将迎调整,产品或现涨价潮作为保险定价的核心依据,新生命表将于 2025 年 1 月 1 日正式启用。对消费者而言,重大疾病险、养老年金险等产品将受直接影响,大概率迎来新一轮涨价。业内预估,因预期寿命延长导致年金领取周期拉长、保险公司成本上升,养老年金险保费可能上涨约 20%。
第四套寿险生命表要点
核心结论:第四套生命表包含四类专项表格,保险公司需按产品责任选表,费率厘定、准备金评估等有明确要求,将推动保险产品精细化发展。
第四套生命表的四类专项表格
养老类业务表:适配两全保险、年金保险等以生存保障为核心的产品。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适用于健康保险、定期寿险等侧重死亡或健康保障的产品。非养老类业务二表:针对终身寿险等其他类型产品设计。单一生命体表:用于特定场景下的精算评估工作。保险公司的核心执行要求表格选择:需根据产品的责任特征,对应选用上述四类表格。费率厘定:结合第四套生命表数据与自身经营经验数据,审慎确定死亡发生率。准备金评估:法定责任准备金的最低评估标准,必须采用第四套生命表。红利分配:需保障公平性,切实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生命表的核心价值与监管配套数据优势:依托更科学的死亡率数据,推动保险产品向精细化、差异化方向发展。监管要求: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加强精算回溯机制,规范经营行为。
对保险行业和消费者的影响
一、产品定价调整
1.寿险类产品(定期/终身寿险)
死亡率下降20%-30%导致身故赔付风险降低,相关产品保费可能下降。
2.养老年金险
预期寿命延长(平均增加2岁)导致领取周期拉长,成本上升,保费可能上涨约20%。例如,40岁男性投保的养老年金月领取额可能从2638元降至2100元
3.健康险(重疾/医疗险)
死亡率降低可能抵消部分成本,但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群体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患病率风险大幅上升,因此健康险,特别是终身型重疾险势必要涨价。
有精算师算了一笔账:80岁男性罹患重疾的概率达52.5%,90岁时攀升至70%以上。当人们活得更久,保险公司支付重疾理赔的概率和持续时间都在增加。特别是终身重疾险,其保障期覆盖整个生命周期,成本压力更大。
二、区域差异化影响
大湾区专属产品:大湾区人口死亡率比全国低20%,寿险保费或降幅更大,但养老年金成本也同样更高。
三、消费者建议
养老规划:养老年金险涨价前可尽早投保锁定收益
重疾险规划:无论如何变,重大疾病的高发趋势已是事实,重疾险永远是越早买越好。
年龄越大,保费越贵,保险要趁早!人人都需要保险,而为避免未来被拒保,最好的方法就是尽早投保。一方面,年轻时投保通常保费更低、保障更充分,相当于用更少的成本锁定长期安心;另一方面,趁身体状况尚好、健康风险未暴露时申请,核保通过的概率也更高。千万别等到健康亮起红灯或年龄渐长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投保的资格。已经有太多的案例了:
生病了,才想起买重疾险和百万医疗;
年老了,想觉得养老险和寿险买少了;
出意外了,才后悔当初为啥看不上意外险……
但世上没有先知道,更没有后悔药。
别等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时才感悟保险的重要。
在保险公司的大门还为你敞开着的时候,
抓紧时间吧!因为买保险是需要资格的!
我们就以50万保额的终身型重疾险(储蓄型或返还型)为例:
20岁买可以保终身,40岁买同样也是保终身,如果同样选择20年交费:首先20岁就比40岁多保了20年;
其次是保费的高低,20岁时买是5000~8000元/年,40岁时买是12000~15000元/年,20年缴费总额可能会相差十几万!(举例仅供参考:具体按不同公司不同险种费率不同)
所以买保险,晚一年必然是贵一年!想想看,是不是越年轻买越划算?
保险不得不买,或将越来越难买!
当就医账单的数字越来越刺眼,当养老规划提上每个家庭的日程,商业保险早已悄然完成了从"可有可无的选择"到"不可或缺的刚需"的蜕变,成为现代家庭财务规划中的重要基石。
如今,商业保险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事后赔付。在国家医疗体系的支撑下,社保与商保的"无缝衔接"服务通道已全面铺开——看病就医时无需先行垫付巨额费用,两类保障同步结算的便捷性,让患者能更专注于治疗本身。
更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深度参与医疗生态建设,从投资兴建医疗机构到参与诊疗服务流程,保险与医疗的融合正让"病有所医"的保障网越织越密,未来其核心作用更将无可替代。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正在浮现: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让个人健康数据、基因图谱、收入状况等信息被精准捕捉与分析。这意味着,今天看似健康的我们,明天或许就会因潜在的健康风险或职业风险,失去投保的资格。保险这扇门,从来都是为健康人敞开,一旦风险来临,再想推门而入往往为时已晚。
没有人能预知意外与疾病的到来,但我们都清楚它们的破坏力——一场重疾的治疗费用,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足以让一个中产家庭瞬间返贫,让年迈的父母失去依靠,让年幼的孩子中断学业。而商业保险,正是抵御这种风险的坚固防线。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医生救的是人的生理生命,而保险救的是家庭的经济生命。"生理生命的救治需要金钱支撑,经济生命的守护则需要未雨绸缪。
常有人混淆人情与保险的边界:危难时,兄弟姐妹能借你几千解燃眉,朋友能送些水果表心意,这些温暖值得珍惜。但当需要一百万治疗费的时候,能毫不犹豫拿出钱且不用你偿还的,只有提前配置的商业保险。这份底气,不是人情能给予的,而是自己早做规划的结果。
很多人面对保险代理人的推荐,总习惯用"没钱"二字婉拒。可我们不妨反问自己:当风险和疾病不请自来时,我们能向它们说"不"吗?能拒绝得了吗?
对保险代理人而言,你的一次拒绝,或许只是业绩单上少了一个数字;但对你的家庭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了一道守护屏障,放弃了面对风险时的从容,甚至可能赔上一家人一生的安宁与幸福。保险的本质,从来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在意外来临时,我们有能力守护最珍视的人。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号整合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赞+,分享给你在乎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