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深夜的压裂监测指挥室,屏幕蓝光映着科研人员的脸庞。当5000米深井中第一组裂缝的扩展动态实时“直播”在屏上时,掌声打破凌晨寂静——这是中石化自主研发的首个分布式光纤实时监测系统“首秀”,从此,深埋地下的油气藏开发动态有了“实时影像”。
这项被称作“地下神经”的技术,如同敏感传感器,能捕捉数千米井下的细微振动、岩层形变与温度波动。如今,它已在中石化十余口重点井成功应用,标志着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让井下监测迈入秒级延迟、米级误差的实时高精度时代,为油气勘探开发装上“智慧眼”。
曾经,井下光纤监测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数据采集环节,我们只能拿到过时设备;解读采集数据,不仅要付高昂服务费,解释过程与相关软件还被严格保密,数据解释权与安全命脉攥在别人手中。为打破封锁,研发团队踏上自研之路——这条跨学科的路,涉及数十项核心技术,国内既无现成数据,也缺参考资料,如同在无地图的荒漠中摸索。
他们跑遍高校、科研院所,在实验室完成数百次设备测试;跟光缆厂家逐字敲定性能参数与成缆方案;拉着工程队在地面反复模拟下井流程,连光缆弯曲角度都精确测算。面对海量光纤数据,团队从基础机理“啃”起,逐步破解信号处理、实时计算等难题。如今,采集处理的数据信噪比提升10dB以上,效果与国外持平。
过去,井下监测像“碎片化拼图”:勘探、开发各阶段由不同团队分散研究,技术不贯通,一根光纤用一次就废,重复部署既费钱又耗时。瞄准油气全生命周期监测这一关键目标,中石化物探院启动“揭榜挂帅”项目后,团队第一时间揭榜,带着“装备—工艺—算法—软件”同步研发的方案扎进现场。他们把实验室搬到压裂井旁,与油田企业一同盯数据、调参数,最终拿下30余件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建起从光纤布设到实时解释的完整技术链。
这套体系让一根光纤实现“从一而终”:勘探时开展DAS-VSP,开发时追踪压裂裂缝与流体动态,投产后监测返排和生产数据。相比过去的分段监测,不仅减少重复投入,项目周期缩短近20%,监测时效性提升10%,在川渝、苏北等地10余口井应用时,被油田企业称为“新一代监测利器”。
此前的井下监测,更像“盲人摸象”:数据滞后几分钟甚至几小时,裂缝扩展位置误差达数十米,实时看清5000米井下动态曾是奢望。这常导致压裂施工偏差、油藏开发决策失误,让勘探走了不少弯路。
团队“啃”下长水平井光纤精准布设、多物理场信号解耦等“硬骨头”,造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井下“直播”系统。如今,5000米深井的压裂过程如“看电视”般实时可见,裂缝扩展误差控制在米级内,数据延迟缩至秒级,地下动态无所遁形。这项突破不仅让中石化井下监测精度跻身世界前列,更为智慧油田建设提供“自主方案”。
从被动受限到自主可控,从分散监测到全周期覆盖,这项光纤技术是中石化科技创新的里程碑。未来,它将继续向智能化升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力量。 陈占国 张可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