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经营了四十年的"玉兰绣坊",将在月底拆除。
消息传开的那个下午,她缓缓抚过绣架上未完成的作品——一只展翅的凤凰,那是为女儿小雅准备的嫁妆。虽然女儿已经失踪三十五年。
"苏奶奶,这次真的要搬了。"社区工作人员轻声说。
苏玉兰点点头,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五岁的小雅扎着羊角辫,穿着她绣的蝴蝶衣裳,在绣坊门口甜甜地笑着。
那是1988年的春天,她转身去里屋取绣线的工夫,在门口玩耍的小雅就不见了。从此,她的世界只剩下两件事:刺绣和等待。
这些年来,她把对女儿的思念都绣进了作品里。每一只鸟、每一朵花,都藏着寻找女儿的线索——小雅耳后的朱砂痣、她最爱的蝴蝶发卡、失踪那天穿的碎花裙图案。
"妈,去省城和我们住吧。"儿子第三次打来电话。
苏玉兰只是默默地穿针引线。她知道,一旦离开,女儿就真的找不回家了。
拆迁前最后一周,市里为老手艺人举办了一场告别展。苏玉兰带去了她最珍视的作品——《守望》。
这幅双面绣一面是童年小雅,一面是她想象中女儿四十岁的样子。展览第二天,一个中年女子在绣品前驻足良久。
"这刺绣......"女子声音颤抖,"上面的小女孩,耳后是不是有颗痣?"
苏玉兰手中的针线筐应声落地。
女子叫周晓雅,来自邻省。她掏出手机,展示着自己五岁时的照片——和绣品上的女孩几乎一模一样。
"我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周晓雅说,"但一直记得家门口有棵大梧桐树,记得妈妈会绣很漂亮的蝴蝶。"
真相在针脚间慢慢浮现。当年小雅被人贩子带到邻省,却在途中被好心人救下送到孤儿院。因为年幼记不清家乡名字,这一别就是三十五年。
"我找了你好久......"苏玉兰老泪纵横。
"我知道。"周晓雅抚摸着绣品上母亲想象中自己的模样,"所以我回来了。"
拆迁那天,母女俩并肩站在绣坊前。周晓雅从包里取出一方保存了三十五年的手帕,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玉兰花——那是母亲在她五岁时手把手教的第一个图案。
"妈,我想把绣坊开下去。"周晓雅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在新区,还叫'玉兰绣坊'。"
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苏玉兰知道,她终于等到了最好的结局——不是守住了这间老屋,而是找回了失去的时光。
老绣坊在秋日暖阳中缓缓倒下,而新的希望,正在每一针每一线中延续。
【创作手记】 这个故事取材于多个通过传统手工艺寻亲成功的真实案例。在中国,有太多像苏玉兰这样的手艺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望着失踪的亲人。一针一线,绣出的是永不放弃的信念。愿每一份执着守望,都能等来圆满重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