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滇池之畔,群鸥翔集。深秋时节,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40届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共120余人齐聚一堂,交流互鉴,深入探讨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
思想在春城碰撞
秋日的阳光洒在浩渺的滇池上,成群的红嘴鸥在水面盘旋。春城的空气中,弥漫着四季不败的花香,也涌动着一股催人奋进的蓬勃力量。
今年是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晚协”)成立40周年。10月29日,年会现场,中国晚协会长刘海陵细数40年发展成果与未来探索:“站在4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虽然在融合转型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对行业挑战,仍需以‘涅槃式重构’的勇气,在系统性变革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回望40年,一代代晚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在刘海陵看来,这40年不仅是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转型期,也是晚报事业从纸墨飘香引领时代,走向媒体融合、数字创新的变革时代。
中国晚协名誉会长任欢迎以“沉默的荣耀”向历史致敬。他结合自己落地昆明的第一印象,以红嘴鸥如期而至的故事为引,深情讲述中国晚协成立以来见证时代、继往开来的历程。尤为巧合的是,中国晚协成立那一年,正是红嘴鸥首次造访昆明之时。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副总编辑)、南宁日报社社长吴海珍指出,媒体融合的核心是“化学融合”,而非简单的“物理整合”,优质内容是融合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已连续几年实现盈利。”重庆晚报总编辑杨飞介绍,重庆晚报全面融入了重庆轨道交通体系;同时依托重庆晚报的公信力,以“服务青年需求”为导向,打造社交平台“厢遇”。“厢遇”是一款应用小程序,涵盖“厢遇耍市”和“单身交友”两大核心板块。通过手机定位与社交功能的创新结合,“厢遇”让有缘人相识相知,获得广泛认可。
山西晚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子平表示,近年来,山西晚报以文化报道为战略突破口,深耕内容、平台、融合三大维度,立足文化、文旅、文博领域,实现从“信息提供者”向“文化价值发现者与建构者”的升级。2024年《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网,山西晚报深度挖掘游戏取景地,推出“何以山西——跟着悟空游山西”文创特刊,并登上“进博会”舞台。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副总编辑朱升伟,就小记者项目的组织构建、规范化与项目化运营等,分享了南湖晚报小记者项目的经验。南湖晚报小记者协会自1999年成立以来,规模从最初的2000余名,发展至如今的近5万名。
![]()
爆款霸榜背后的昆明力量
电商“双十一”大幕已然拉开。在今年“双十一”第一阶段,国货护肤品牌“薇诺娜”跻身天猫美妆预售成交榜前十,“薇诺娜宝贝”位列天猫母婴前十,“瑷科缦”成功跃居天猫新品榜第二位,“浴见”则拿下天猫沐浴油品类第一。在国际大牌林立、国货竞争白热化的美妆赛道中,源自云南的贝泰妮集团,以扎实的销售数据展现出其多品牌战略的协同效应,以及深耕云南特色植物领域所锻造的强大竞争力。
10月30日上午,当来自全国近百家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走进“薇诺娜”品牌的母公司——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央工厂时,瞬间感受到不一样的生产节奏: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全链条精准衔接,一切都在为“3、2、1,上链接”之后的爆单时刻争分夺秒。
这家常年隐身于产品与研发背后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向广大媒体集中展示了其数十年稳健增长的核心引擎:对云南特色植物研究的产业化探索、前瞻性的多品牌矩阵布局,以及带着“中国成分”“云南资源”走向世界的全球化战略。
物流助力鲜花“出海”
10月30日下午,记者一踏进昆明斗南花卉市场,便仿佛迷失在“花花世界”中。
自1983年昆明市呈贡区斗南村民种下第一株剑兰起,40多年间,这片土地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花卉市场。目前,云南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1480亿元,鲜切花产量达200亿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
清晨,伴随第一缕阳光,花农们小心采收带着露水的鲜花;深夜的冷链集散中心里,分拣设备高速运转,将千万枝鲜花送上快速通道;次日午后,这些来自云南的鲜花便已绽放在华东、华南地区的花店橱窗和寻常百姓家中。这一切的背后,是现代物流与云南花卉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是云南顺丰十年如一日深耕不辍,为“云花”出滇铺就的一条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
物流的“稳”与“快”是保证鲜花品质的生命线。云南顺丰从时效、运营和品质三方面筑牢保障体系,确保每一枝鲜花都能以最佳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2024年,云南顺丰进一步提升了运输时效:空运特快实现“今发明至”;冷链运输中,一半以上可实现次日送达,90%以上在48小时内到达。这一点,从记者的亲身经历得到印证:10月30日下午,记者在昆明购买的三株鲜花,第二天就水灵灵地出现在了菏泽家中。
在国内市场,无论是电商平台的散户订单、线下花店的批量采购,还是基地直供的大宗交易或个人礼品的精准投递,云南顺丰均可满足全渠道需求。在海外市场,通过东南亚、中亚的陆路跨境运输和全球多流向的航空运输,结合“一客一议”的定制化出口方案,“云花”不仅能够“出滇”,更能精彩“出海”。
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当滇朴的枝叶由翠绿转为金黄,昆明秋日景象便呈现出来。10月31日上午,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步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旧址大门,在茅檐校舍与石碑之间,沉浸式感受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精神,深入了解师生共克时艰、开创未来的历程。
穿过松柏环绕的茅檐校舍,参观者仰头凝思,目光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久久停留。时任西南联大国文系教授闻一多为之撰写碑额,碑身铭文总计1178字,详尽叙述了西南联大的组建历程、南迁经过及历史意义。1938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建的临时大学从长沙迁至昆明,使云南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新生机新动力之主要一脉”。
半截钢轨,鸣轨为号——这便是1939年西南联大新校舍门前的校钟。风声、雨声、读书声穿堂而过,个人心声与家国危难相融的瞬间,仿佛声声在耳。当时,抗战烽火难容一张书桌,西南联大师生在有限条件下弦歌不辍:废旧油箱垒成书架,教室是土墙铁皮顶,学生碗中是掺杂细碎砂石的“八宝饭”,床上是被屋顶漏雨浸湿的单薄被褥。
站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前,中国晚协会长刘海陵坦言:“此次走进西南联大,内心感慨万千。”他认为,这场参观并非简单的旧址探访,而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既是追寻民族精神的根源,也是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他看来,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中坚持八年办学,历经艰难却从未中断教育火种,不仅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更留下跨越时代的丰厚精神遗产,这份遗产至今仍具强大感召力。
南迁三千里,驻滇八载。西南联大扎根云南期间高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范,开创“中国文化新生之机运”。从烽火中的治学坚守到新时代的媒体变革,站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界,这份浴火重生的精神依旧亮如灯塔,指引着后人不断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