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三吨重的公象倒在非洲偏远角落的地面上死去。它的生命被射手射入大脑的子弹终结。短短几秒钟,一切就结束了。
它不会感受到任何痛苦。十天前死亡后的几分钟内,一位野生动物兽医就跑向大象检查它是否被干净利落地射杀且没有遭受痛苦。
一小时后,我得以站在它身旁,惊叹于那被粗硬睫毛完美环绕的深色眼睛,以及它那四只比餐盘还大的巨型脚掌——它们再也不会在灌木丛中行走了。
这头22岁的公象原本可能再活四十年,与桑戈大型保护区内的其他950头大象一起自由漫步。该保护区横跨231平方英里,位于津巴布韦东南部,靠近莫桑比克边境。
![]()
它的死亡是因为这里的大象数量过多。至少有10万头大象(比十年前增加了1.7万头)在这片土地上艰难跋涉,摧毁着它们的栖息地。
这头公象是桑戈为控制数量而清除的54头大象之一。到明年年底,这个私人保护区计划宰杀600头大象,几乎占其常住大象数量的三分之二,这将是南部非洲35年来规模最大的集体扑杀行动。
“这是一项可怕的工作,我们并不喜欢这么做,”保护区主人威利·帕布斯特表示。“大象数量过剩,这意味着它们危及自身的生存。大象最大的威胁正是大象自己。”
我们一同坐在他气势恢宏的保护区内,这里遍布各种非洲野生动物,从狮子、河马、斑马、豹子到狒狒和鬣狗。
![]()
到明年年底,该私人保护区计划捕杀600头大象——占其境内大象总数的近三分之二——这将是南部非洲三十五年来规模最大的集中扑杀行动。
![]()
“我们已穷尽一切应对手段,”他继续说道,“数千棵树木、大部分森林都毁于象群之手。我们正在努力拯救大象和保护区。”
在目睹扑杀行动前,桑戈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纪录片制作人金·沃尔赫特驱车数英里带我们观察大象在持续觅食过程中造成的破坏。“它们正在啃食自己的家园,”他表示,“这片土地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数量,而它们的种群仍在持续增长。”
桑戈的专家强调,南部非洲并非西方儿童电影中描绘的、充满温顺巨象的迪士尼乐园。在非洲许多地区,尽管动物权利慈善机构及其富有的西方捐助者声称大象濒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专家补充说明:“大象不是毛绒玩具,狮子也不是素食者。这些野生动物为了生存,会像自古以来那样吞噬或杀死沿途的一切。”
如今桑戈保护区大象数量过剩的恶果已然显现。部分保护区已沦为荒漠——由于饥肠辘辘的象群用强韧长鼻将草茎连根拔起,近80%的草地已无法再生。当地原生的南部非洲蝴蝶木森林中,三分之一树木或因象群啃食而死亡,或发育不良。
数百棵千年猴面包树在象群侵袭下轰然倒塌——这些巨兽每日需消耗300磅植被并饮尽相当于整个浴缸的水量。它们会剥食最高约5.8米处的树皮(相当于象鼻可及高度),继而吮吸树液解渴。经此摧残,古树内部逐渐中空,最终崩塌成一堆锯末状残骸。
如此摧残下,一棵猴面包树可能在数周内死亡。这种在非洲被称作“倒栽树”(因其枝干形似根须)的物种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在桑戈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
根据经验法则,生态学家指出每头成年大象需要近一平方英里(约2.6平方公里)的南部非洲丛林才能健康生长(且不破坏自身栖息地)。但帕布斯特指出,即便在广阔的桑戈保护区内,每平方英里仍生活着五头大象,“远远超出土地承载能力”。
桑戈保护区总监兼野生动物专家戴维·古森补充道:“我们必须想办法拯救我们950头大象免于自我毁灭。
“未来可能需要进行反复扑杀来控制数量。它们正在摧毁自己的栖息地,也在破坏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桑戈保护区这一争议行动,紧随津巴布韦政府去年为控制数量而捕杀大象的决定。此举终结了持续35年的扑杀禁令——当时全球野生动物活动家以存疑但最终成功的理由主张扑杀“既残忍又不必要的”。
在绝望中,津巴布韦无视批评声音,宰杀了200头大象以喂养因数十年来最严重旱灾而挨饿的民众。联合国指出该国近半人口面临“急性粮食短缺”。
环境部长表示庞大的大象数量——仅次于博茨瓦纳居全球第二——正在危及人类生命。四处觅食的象群闯入村庄且对人类毫无惧意,去年津巴布韦约有31人死于大象袭击。
部分遇难者是傍晚收拢牲畜或照料庄稼的农民。当象群逼近时,在圆形茅草屋附近行走的儿童和老人也遭遇不测。
![]()
去年政府下令扑杀期间,笔者曾探访丛林深处的村庄,目睹政府官员向饥肠辘辘的村民分发象肉。村民们表示他们憎恨且畏惧大象,希望其被消灭。“它们变得极其危险且数量庞大,”一位村民说,“夜间出门必须躲避象群。这些以往从未在村庄出现的动物夺走了我们的一切。”
于是某个周三清晨,我见证了桑戈保护区的首次射杀行动。经过数月筹划,整个行动如军事作战般严密推进。破晓时分,载着兽医的直升机驾驶员就开始巡视桑戈保护区河流沿线——大象常在此饮水。
当发现近百头规模的象群后,其位置通过无线电传送至地面小组。该小组随即用黑色塑料布围成隔离区(斯瓦希里语称“波马”)以捕获部分象只。隔离区选址靠近道路,便于运载剥皮工与屠宰工的卡车运输尸体。象肉被送往冷库储存,等待分发给当地社区或上市销售(村民可共享收益)。
当天上午9点34分,空中发现了一群适合捕杀的大象。
四名射击手已准备就绪,隐蔽在围场顶端的平台上,俯瞰着桑戈团队坦称为“射击区”的区域。
直升机开始温和地驱赶象群——利用顺风使它们无法嗅到塑料布或射击手的气味——从灌木丛朝向百米宽的围场入口前进。
![]()
在直升机偶尔鸣响警笛驱赶的过程中,象群自然分裂成家族小组。其中一组由空中选定的七头大象组成。
这个群体(两头雌象、四头幼象和一头22岁雄象)随后被驱赶进入围场,通道在通向射击区时逐渐收窄。
当大象缓步前行时,一系列同样由黑色塑料制成的幕帘在它们身后依次闭合。穿过第一道幕帘后便再无退路。这些动物注定将在几分钟内死亡。
桑戈团队原本预计由象群中作为首领且经验最丰富的雌性族长带头前行并首先被射杀。
但雄象率先独自行入了射击区。一名射手立即起身,将子弹射入该动物左耳前方的大脑部位。完成射杀后,射击手们离开平台,跳下地面走向剩余六头大象,从地面位置将其全部击毙。
“我们别无选择。它们已深入围场,但不愿越过前方雄象尸体进入射击区,”一名队员解释道。整个过程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部分大象成功躲避了捕杀。由一个机警的族长带领的家族小组拒绝进入围场,躲藏在树丛中以规避直升机。
“我们放走了它们。它们值得拥有自由,”射击手们告诉我。
目前鲜有替代捕杀的有效方案。空中发射含避孕药飞镖的尝试已告失败。
大规模迁移象群至新栖息地常导致大象适应不良,反而引发更多人象冲突。
几年前,桑戈曾通过陆路将101头大象运送至数百英里外的另一处保护区。兽医为14头族长戴上了监测项圈以便追踪。其中八头对家族至关重要的雌象意外死亡,桑戈野生动物专家认为死因源于应激反应。
稍后我们坐在遍布尸体的岩石间交谈时,一位桑戈野生动物兽医表示:“这是全球首次采用围场法进行大象捕杀。这种方式人道,没有尖叫,没有恐慌,没有应激。”
当天被射杀的七头象群中,他提出这样的推测:“我们认为这头独行公象加入家庭象群,是因为其中有母象处于发情期。”
由桑戈生态学家、研究人员组成的兽医团队,在津巴布韦野生动物监测员的监督下,对倒地后的象群立即进行了检查。他们清点子弹伤口,精确测量牙齿、耳朵、象牙和四肢尺寸,以更深入了解在该保护区漫游的象群特征。
很快,这些庞然大物被起重机或卡车运至林间空地设立的屠宰区。在接下来几小时里,趁着天气阴凉宜人,工人们进行剥皮去骨作业,尽可能将每寸血肉切片处理——在这个饱受贫困困扰的国度,不容许丝毫浪费。
来自桑戈85处筑巢地的秃鹫闻血而至,在尸骸上空盘旋,伺机俯冲啄食残留的碎肉残渣。
当天上午11点50分,又有八头大象被扑杀,使总数升至15头。直至傍晚时分,这项骇人的处理工作才告完结。
在场地一侧被鲜血染红的地面旁,49岁的村民厨师利文斯通正在烹制肉串。他递给我一串象肉,而我试图忘记这肉源自今早仍在非洲丛林中自由徜徉的野生动物——尽管这种努力徒劳无功。
![]()
![]()
60岁的埃斯塔纳蒂手捧获赠的象肉站在家门前。
在逐渐弥漫的欢庆氛围中,利文斯通向成群结队聚集的各年龄段村民分发肉串。“孩子们不怕吃象肉,”他说,“他们为大象被杀死而高兴。”
桑戈的扑杀行动并非赏心悦事。部分死亡的母象怀有身孕,其中一头携带的雄性胎儿距分娩仅剩三周。屠夫们在兽医监督下庄重地取出胎儿,轻置于地。成年象的长鼻作为珍馐赠予村长,通常需与牛奶洋葱一同炖煮两日方可制成佳肴。
首批15头象被扑杀后,我立即造访了穆瓦瓦村——这里邻近数百头大象的栖息地,目睹桑戈社区联络经理楚姆贝·内马布韦首次分配象肉的场景。孩子们欢欣鼓掌,小学里十岁左右的学童天真地告诉我:“我们最爱吃象肉,这是我们的最爱。”
49岁的首席议员温菲达·内多姆基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她表示:“大象会吃掉我们的庄稼,一旦进入村庄或田地,它们会破坏践踏一切。”
她介绍说,已在桑戈保护区和穆瓦瓦村之间架设了电网,试图阻止饥饿的大象持续不断地前来侵扰。几年前,当地一位老妇在干涸的河床行走时被其中一头巨兽夺去了生命。
我们坐在村广场时,温菲达指出:“这次捕杀获得的肉类能为孩子们提供营养和蛋白质。我们平日主要食用蔬菜、豆类和玉米糊,这些食物无法帮助孩子们强健骨骼或促进身高发育。”
当我们驱车离开时,孩子们追着车辆高喊再见。突然,司机在村郊一处圆形茅屋聚居点急停。其中一间住着60岁的埃斯塔娜蒂,她正收到一大块象肉。由于年迈体弱,她获得了提前分配肉类的特权(村里其他居民需等待数日后正式分配)。
埃斯塔娜蒂咧开缺牙的嘴绽放出灿烂笑容,高举肉块说道:“非常感谢,今天真是太高兴了。”
对于这位生活在温饱线上的津巴布韦居民而言——正如桑戈地区大多数民众的生存状态——当日获得的这块肉食,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一根金条。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