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日深夜11点,江苏丹阳市云阳街道台阳小区38号楼的居民被一阵墙体撕裂的“咔啦”声惊醒。
有人推开窗发现外墙裂缝已能塞进手掌,单元门框歪成“平行四边形”,有人摸黑下楼时感觉楼梯在晃动。
一小时内,整栋楼居民被紧急疏散,有人裹着睡衣抱孩子冲出家门,有人只来得及抓起手机和钱包。
凌晨2点,38号楼西侧大门被封锁,周边35、37、39号楼居民也被撤离,现场拉起了禁止进入的隔离带。
这座建于1994年的老小区,突然以“楼体不均匀沉降”的术语登上热搜。
官方通报强调“无人员伤亡”,但居民的情绪远非一句通报能安抚。
有业主在抖音直播裂缝现场时哽咽:“我嫁过来时就住这楼,30年了,现在连家门都回不去!”
更让居民愤怒的是,早在半年前就有多人反映外墙出现细缝,物业却以“老小区正常沉降”搪塞。
一位大妈指着裂缝质问记者:“如果当初有人管,会裂到能看见砖头吗?”
后续进展同样令人焦虑:丹阳住建局虽承诺调查原因,但居民被临时安置在附近旅馆,每天领取100元餐补。
对于赔偿问题,工作人员只回复等鉴定结果。
有业主翻出购房合同中的70年产权条款苦笑:“这楼才31年就‘退休’,剩下的39年找谁补?”
![]()
“今天塌丹阳,明天会不会是我家?”事件曝光后,评论区变成全国业主的“塌房故事会”。
有人晒出河北滦平小区客厅塌出10公分深坑的视频,有人吐槽上海某高楼倾斜率超标,更有网友总结:“房子的质量,全靠业主的胆子撑着呢!”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近年来,类似事故频发。
2023年某小区业主偷挖地下室致整栋楼成危房,2024年杭州一楼盘交付即现地面下沉。
业内人士匿名透露,乱象背后是施工环节的“系统性偷工减料”。
回填土该压3遍只压1遍,钢筋规格偷偷降档,监理单位收钱闭眼签字。
更讽刺的是,许多问题在验收时就被掩盖,有业主发现自家楼栋的《竣工验收报告》中,竟将明显裂缝标注为“装饰性纹路”。
网友的吐槽一针见血:“70年产权是个文字游戏,30年房龄才是物理极限!”
有人建议买房前先考“结构安全鉴定师证书”。
![]()
事故后的追责之路,往往比楼体裂缝更曲折。
首先面临的是责任认定的罗生门:开发商把锅甩给地质条件,施工方辩解按图施工,物业推脱日常维护已尽责。
即便告上法庭,漫长的司法程序和高昂的鉴定费用,主体结构鉴定起步价10万,就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赔偿标准更是模糊地带。
根据《住宅质量保证书》,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保修期为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但“合理”二字成了扯皮焦点。
有律师透露,类似案件最终赔偿常按购房原价折算,未考虑房价涨幅和装修投入。
台阳小区居民算过账:1994年购房均价500元/㎡,如今周边房价1.2万/㎡。
“若按原价赔偿,相当于30年白住,可我们的家没了啊!”
更绝望的是维权成本与收益的倒挂。
湖南某小区业主因楼体倾斜维权三年,花费27万律师费,最终每户仅获赔5万元。
类似案例让许多人选择忍气吞声:“修修补补接着住,总比血本无归强。”
一纸产权证保障不了安居,严格监管比豪华售楼处更重要。
如果每次事故止于临时安置和正在调查,如果楼塌总以无人伤亡为结局庆幸,那么明天,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在寒夜里无家可归的业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