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邵鹏璐
当风物消费从地域特色走向大众视野,“如何让短期热度沉淀为长期吸引力”成为地方发展的核心命题。风物的魅力从来不止于“一时走红”的流量效应,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生活温度。若仅追逐表面热度而忽视深层价值,或依赖短期炒作而缺乏系统规划,只会让风物沦为“昙花一现”的网红符号;唯有回归本质、精准治理、长效运营,才能让风物热度真正“留得住、立得稳”。
风物热点的留存,首要在于守住“文化本真”的核心价值。风物之所以能打动消费者,本质是其承载的地域文化与独特体验——是非遗技艺的匠心、是自然禀赋的馈赠、是生活方式的缩影。真正能长期留存的风物,必然是对文化底色的坚守,不刻意迎合短期潮流,通过挖掘文化内涵、还原生活场景,让消费者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吸引力,才是热度持续的根基。
科学治理是承接风物热度的关键支撑。当风物走红带动游客与消费集中涌入,交通拥堵、服务脱节、体验打折等问题极易消解消费者热情,甚至透支地方口碑。治理的核心不在于“被动应对”,而在于“主动适配”,既要构建弹性的基础设施网络,根据消费场景优化配套服务,避免“硬件过载”影响体验;也要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杜绝“宰客”“以次充好”等破坏信任的行为;更要平衡“主客关系”,让本地居民共享发展红利,避免因过度服务游客而忽视民生需求,唯有“主客和谐”,才能让地方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氛围。
长效运营是风物摆脱“流量依赖”的核心路径。运营的关键在于“系统性”不是零散的营销活动,而是围绕文化价值、消费体验、品牌口碑形成的闭环。成熟的运营应跳出“短期销量思维”转向“长期价值构建”,从打造差异化品牌形象,到构建全链条消费场景,再到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强化消费者认知,让风物从“单次消费的商品”变成“持续关注的符号”。
热度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流量只是契机,不是目的。风物消费的终极意义,更应是让地方特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