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农历六月,江南黄梅雨季,苏州城被比雨水更冷的恐慌笼罩——清军“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贴满城墙。
剃头匠携挎刀清兵走街串巷,强行将汉人发髻剃为满族“金钱鼠尾辫”,不从者只能以命坚守“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
此时清军入关仅一年,江南抗清势力尚未肃清、北方流民有待安抚,那多尔衮为何却要执意推行剃发易服激化矛盾?
其实这是他的政治算计:借辫子与衣冠,斩断汉人的故国之思,巩固清朝对天下的统治……
![]()
刚入关时,多尔衮对“剃发”的态度格外谨慎。1644年五月,清军刚进北京,他就立刻下了一道令:“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那会儿的清军刚打败李自成,脚跟还没站稳,北京城里的百姓见着辫子兵就躲,明朝的旧官们更是揣着“暂避锋芒”的心思,表面投降,暗地里还盼着南明政权能北伐。
多尔衮心里门儿清,这会儿要是逼汉人剃发,等于把刚归顺的人全推到对立面,于是特意强调“不改变衣冠”,甚至让清军士兵在汉人聚居区收敛言行,就怕挑动民怨。
可短短一年后,多尔衮的态度就180度大转弯。1645年六月十五日,他突然下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
为啥变这么快?关键是局势变了。
![]()
这年五月,清军攻破南京,南明弘光政权垮台,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名义上归了清朝。同时,李自成的大顺军节节败退,北方的抗清势力也成了散兵游勇。
在多尔衮看来,“天下大势已定”,该从“招抚”转向“统治”了。
《清世祖实录》里记载了多尔衮与大臣的一段对话,颇能说明问题。当时礼部尚书巩阿岱上奏,说江南百姓“仍沿明制,束发冠巾”,担心“日久易生反心”。
多尔衮听完冷笑一声:“若不剃发,何以别顺逆?”在他眼里,头发和衣冠早不是简单的“穿衣打扮”,而是“归顺”的硬指标。
只要留着明朝的发髻,穿着宽袍大袖,就等于心里还装着“大明”,哪怕嘴上说投降,只要有机会,这些人照样会反。
与其等日后生乱,不如现在就用“剃发”划清界限:要么剃发留辫,承认清朝的统治;要么反抗,被清军彻底镇压。
![]()
然而,很多人觉得,多尔衮推行“剃发易服”,是满族贵族想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汉人,可翻遍史料,会发现他对“满族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执着。
他自己就常年穿著明朝官员的圆领袍,身边的汉臣范文程、洪承畴也能保留部分汉式衣冠,甚至清朝初期的官制、礼仪,大多照搬明朝制度。
他真正在意的,不是“满化汉”,而是“让汉人承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要知道,清朝入关时,打的是“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说自己是“替天行道”,消灭李自成这样的“流寇”。可等南明政权垮了,这个旗号就不管用了。
尤其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士大夫们念着明朝的恩义,就算投降,也在诗文中暗写“故国之思”,甚至有人故意穿著明朝的儒衫参加科举,明摆着“口服心不服”。
多尔衮看穿了这种“表面归顺”,他知道,汉人讲究“华夷之辨”,在传统观念里,“剃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标志,是“蛮夷”的象征;而束发右衽,是“华夏正统”的证明。
![]()
要是让汉人继续留着明朝的衣冠,他们就会始终觉得“清朝是蛮夷,大明才是正统”,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扛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所以他必须打破这种“正统认知”,让汉人剃发留辫,穿着旗人的马褂箭袖,就是要从视觉上彻底抹去“大明”的痕迹。
《明季南略》里还记载了一个细节:顺治二年(1645年),有个叫周宗彝的秀才,在剃发令下达后,当着清军的面把辫子剪了,哭着说“吾头可断,发不可剃”,最后被砍了头。
他的邻居们不敢反抗,只能在剃发时默默流泪,有人甚至把剃下来的头发装在锦盒里,当成“祖先的遗物”供奉。
这恰恰印证了多尔衮的算计,只要把头发剃了,汉人对明朝的情感纽带,就断了一大半。
![]()
当然,多尔衮推行剃发令,还有一个更直接的目的,就是敲打江南。江南地区是明朝的“财赋重地”,也是抗清情绪最浓的地方。清军攻破南京后,苏州、松江、杭州等地的百姓虽然没公开反抗,但暗地里却用各种方式抵制。
更让多尔衮头疼的是,江南的地主和士绅阶层,手里有钱有粮,还能号召百姓。要是这些人联合起来反清,清朝刚到手的江南就会得而复失。所以他必须找个由头,给江南一个“下马威”,而“剃发令”就是最好的工具。
《清实录》里记载,多尔衮在下达剃发令时,特意强调“文武官员、士庶人等,一体遵行”,还让清军在江南“从严执行”。
他心里清楚,普通百姓大多“畏威而不怀德”,只要杀鸡儆猴,就能让大部分人屈服;而士绅们在乎“名节”,会为了“留发”反抗,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把那些不肯归顺的“硬骨头”一网打尽。
果然,剃发令在江南引发了激烈反抗,江阴百姓喊出“头可断,发不可剃”,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最后全城被屠;嘉定更是因为反抗剃发,遭遇了三次大屠杀。
![]()
这些反抗虽然惨烈,但也达到了多尔衮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血腥镇压,让江南百姓彻底害怕清军的武力,不敢再提“反清”;另一方面,也让江南的士绅阶层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反抗。
到后来,就算有人还念着明朝,也只能在私下里叹息,不敢再公开抵制清朝的统治。
不过多尔衮没料到,“剃发易服”虽然短期内巩固了统治,却也给清朝埋下了长久的隐患。这道命令把“民族矛盾”推到了台前,让“反清复明”成了贯穿整个清朝的口号。
从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到乾隆年间的“天地会”,再到清末的“太平天国”,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会把“恢复汉家衣冠”当成号召,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多尔衮的剃发令。
《清史稿》里评价多尔衮“睿亲王多尔衮……定鼎燕京,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然英睿果决,有开创之勋,而政令严苛,亦招民怨”。这里的“政令严苛”,就包括剃发易服。
他用一根辫子、一身衣冠,换来了清朝的“大一统”,却也让满汉之间的隔阂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还有人因为“剪辫子”引发冲突。
![]()
多尔衮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划清了“顺逆”的界限,让清朝在中原站稳了脚跟。
可他没看到,那些被强行剃去的头发,那些因为反抗而流的血,早已变成了汉人的“心结”,成了清朝统治永远的“软肋”。
剃发易服,终究是一场以“统治”为名,却激化了民族矛盾的政治博弈。
参考资料:
[1]鱼宏亮.发式的政治史——清代剃发易服政策新考[J].清华大学学报
[2]孔定芳.清廷剃发易服与明遗民的抗争[J].江苏社会科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