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叔,你最近夜里总是起来上厕所吗?”“唉,大夫,怎么每晚都得醒三四次,就是口渴,睡前喝点水,总觉得不会有事,谁知越喝夜里越睡不好!”
晚上十一点,赵叔正一边倒水一边和老伴聊天。他已习惯了临睡前端上一大杯水,总觉得这样能预防夜间血稠、减少心梗风险。
这个小习惯他坚持了快一年,原本期待的是健康,没想到最近身体却有点“不太对劲”了:夜尿频繁,早晨起床头晕头胀,白天反而乏力。
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都有类似习惯:担心夜间脱水或血液黏稠“堵血管”,就“临睡前猛灌一杯”。但你知道吗?这个看似保健的动作,每天睡前大量喝水,其实潜藏着不少健康隐患。
医生提醒:不加控制地晚上喝水,半年后身体可能真的会发生3个出人意料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多人都是等身体敲警钟后才恍然大悟。
它究竟是小心血管的妙招,还是健康的陷阱?其实,这和你想的,可能正好相反。
首先,我们要破解一个普遍误区:睡前喝水可以稀释血液,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确实,合理补水对身体有益,但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明确建议,饮水应分布于全天,避免短时集中摄入。
权威数据显示,成年人每日适宜饮水量为1500到1700毫升,但并不推荐在睡前一次性大量饮用。这样做有可能加重肾脏、膀胱夜间负担,并影响深度睡眠。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睡眠研究小组指出:超过68%的入睡困难和夜间易醒者,与睡前饮水习惯相关。
尤其对于中老年慢性病人,如高血压、心衰患者,临睡前大量饮水会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夜间高血压和心脏不适。
而且,夜间肾脏排尿能力本身就降低,更容易“憋尿”引起不适或夜尿频繁。
夜尿频繁,影响深度睡眠
临床调查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如果睡前喝超过300毫升水,夜间醒来1到3次的概率比平时增加了32.8%。睡眠碎片化,易导致白天记忆力、免疫力下降,整个人越来越“没精神”。
![]()
晨起水肿,心脏压力大
入睡后身体代谢减慢,如果水分摄入超量,肾脏和心脏夜间排水负担急剧增加,容易出现下肢浮肿、眼睑浮肿等水潴留表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报告指出:每晚多喝200毫升水,心功能不足老人水肿发生率升高了21.6%。
血钠降低风险,诱发“水中毒”
连续半年,每晚临睡前大量饮水,有极少数人——尤其是肾功能减弱者,会诱发低钠血症(医学上称为“水中毒”),表现为虚弱、头晕甚至意识模糊。
虽然常人发病率不高,但老年群体属于高风险人群,一旦头晕、意识模糊需警惕。
![]()
合理分配全天饮水,晚餐后慢慢减量
建议白天多补水,晚餐后仅补充少量(100-150毫升),以缓解口渴。临睡前控制饮水,尤其是有夜尿困扰时,更要注意。
根据身体状况动态调整
有高血压、心衰、肾功能异常者,应每日与医生沟通饮水下限,遵循主诊医生建议,不要自行增减饮水量。
关注身体信号,夜间如反复夜尿要及时问医
若发现近期夜里频繁起夜,伴有浮肿、乏力、心悸等情况,及时到泌尿和心内科做评估,避免因“小习惯”埋下大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