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的凌晨,风真硬啊!”警卫员缩着脖子,小声感叹。站在乌鲁木齐新落成的机场外,年近古稀的王恩茂只是轻轻点头:“越硬越好,边疆就得靠硬骨头。”对话短短几句,却把他和新疆重新连在了一起。
追溯这位老兵的履历,先得从1949年的黄沙说起。那年初秋,第一野战军结束西北大会战,彭德怀将夺取新疆的艰巨任务交给王震、郭鹏等人。兵力紧张,运输困难,王恩茂临危受命,带着第二军翻越祁连,挺进南疆。千里行军,白天风沙扑面,夜里爬雪岭,随行干部分批高原反应倒下,只剩不到一半人马抵达喀什。有人说“这仗没开打人就打没了”,王恩茂回一句:“脚到了,旗就到了。”
其实在这之前,他已与王震并肩多年。早在红六军团时期,他负责军团政治部文件,却天天扛着枪跑前线,王震笑他“秘书长不像秘书长”。抗日后期,两人又在359旅南下,挺进粤湘赣。习惯了流动作战的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并不陌生,这一点后来派上了大用场。
![]()
进疆稳住局面后,1952年王震奉调回京,中央拍板让王恩茂“独挑大梁”。自此,他顶着新疆地方党委副书记的名头,实际主持自治区筹备,兼顾军区和建工部队。1955年授衔,中将一枚,随之叠加的却是更多担子:新疆军区司令员、政委,自治区第一书记,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协主席……党政军兵团一肩挑,放眼当时的将领序列极为罕见。
成绩摆在那里:屯垦戍边、开荒修渠、疏勒河引水、棉田成带,兵团模式从试验走向定型;另一方面,他设立民族干部学校,推行干部本土化,几个关键民族地区的干群矛盾被很快化解。不得不说,这套组合拳在五十年代的西北算得上新鲜事物。
然而政治逆风来得比戈壁风沙还快。1966年后,他被扣上“搞山头”帽子,1969年下放长辛店二七车辆厂。三班倒、扛钢轨、抬机件,干的都是最累活。厂里年轻人不知他底细,背后议论:“老头子力气不小,可脾气犟。”他听见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晚上洗完衣服一个人捧书抄毛选。
![]()
1971年秋,局势骤变,他被调到安徽芜湖地区任副书记。官职听上去不低,实际跟过去差了好几个台阶,手下干部对这位“空降兵”敬而远之。工作打不开局面,他干脆跑遍乡镇,当面解释政策。依旧有人冷嘲热讽,他笑道:“合不合拍先试几曲。”
1975年盛夏,廖汉生自南京赴合肥途中路过芜湖,特地召集地委干部座谈:“老王是老战友,干事有分寸,各位要支持。”一席话算是替他撑了腰,但事情真转弯却是另一桩——他直接写信给毛主席,信只有一句主旨:请求分配战斗岗位。很快,南京军区通知到位,任副政委。
复出后的积蓄期没用太久。1977年,他奔赴吉林出任省委第一书记。黑土地需要从头再来,他复制了兵团经验,倡导“大机械、大农场”模式,短短三年,粮食年产量先后跨越一百亿斤关口。外界评价“干活像新疆速度,作风却更细腻”。
![]()
1981年初,新疆局势因边境摩擦和内地移民纠纷陷入紧张,中央点名王恩茂。“身体行吗?”组织部门询问。他摆手:“人老骨头熟。”就这样,他又一次踏上西行列车。到岗不到三个月,自治区党委班子重组完毕,兵团重新整训,军区统一指挥链恢复,最可贵的是,各族干部代表会下乡巡回宣讲,民心渐稳。
了解他的人都说,王恩茂的杀手锏不是强硬,而是熟门熟路。哪个团场缺水,哪条公路塌方,他张口就能数出桩桩细节。基层干部问秘方,他只留下一句话:“有人情味,就有向心力。”
从被视为“封疆大吏”到落差巨大的地委副书记,再到暮年重掌新疆,他的履历像一条折线——高峰、谷底、再高峰。折线之间藏着时代起伏,也藏着个人韧性。历史资料里那串职务名称看似耀眼,真正决定他命运走向的,或许只是当年那句不起眼的承诺:“脚到了,旗就到了。” 먄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