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九月,时任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访美,应邀前往美军本宁堡基地参观访问。
谁知基地大门一打开,一个身影扑了上来,一把把他抱住,大喊道:“我可算把你抓到了!”
这一幕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要抱张万年?
![]()
惊人一抱
1998年9月,佐治亚州本宁堡基地大门口,星条旗与五星红旗同时迎风招展。
基地内军容肃整,美方列队以最高规格迎接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上将张万年。
作为中美建交以来规格最高的中国军方访美代表团领队,张万年的到访,不仅标志着两军关系迈入新阶段,更成为国际军事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张万年身着笔挺军装,目光坚定,步伐沉稳,走在红毯之上,身后跟随的是中国军方代表团成员,前方则是等待接待的美军高级将领。
![]()
就在他即将踏入欢迎仪式区的一瞬,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General Zhang!
还不等翻译反应过来,一名中年将军突然从队列中冲了出来,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张万年跟前,猛地张开双臂,一把将张万年抱了个结实!
现场一度陷入短暂的错愕和静默,包括随行的中美官员在内,谁也没料到这种“失控”的画面会出现在军方外交场合。
更令人震惊的是,那名美军将领竟激动地一边拍着张万年的后背,一边用近乎喊叫的语气用中文大声说出了一句:“我可算把你抓到了!”
![]()
话音一落,张万年身边的翻译目瞪口呆,其他随员表情僵硬。
而张万年先是略微一愣,随即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拍了拍对方的臂膀,略显迟疑地问道:“你是……沙利?”
美军将领猛点头,眼睛发亮:“是我,沙利!1968年,越南南部,三十年前你从我枪口下逃出去,今天我终于把你抓住了!”
原来,这位激动的美军将领名叫詹姆斯·沙利,当年正是驻越美军一支侦察分队的核心成员。
![]()
火线较量
时间回到1968年,越战正打得如火如荼,美军加紧了对北越的轰炸和渗透,越南丛林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就在这片密林里,中国军事顾问团正在暗中行动,其中一员,正是时任军区副参谋长的张万年。
这天傍晚,张万年带着一支小分队,沿着山脊线推进,对美军前线火力点进行侦察与部署指导。
行军途中,他不止一次回头张望丛林的阴影,作为一名经验老到的军人,他能感觉到那股不对劲的“味道”,空气静得反常,连鸟声都在某个时刻消失了。
![]()
“注意,放慢脚步。”他低声示意身后的越南士兵。
几秒后,他又轻轻举手,示意所有人半蹲、停下,张万年眯起眼,心头一沉:那是美军特种部队的味道。
只有他们才会在雨林深处携带那种高纯度燃油,用于快速点火与呼叫支援。
“有埋伏。”他声音很低,却像针一样扎进每个人的神经。
他的直觉没有错,此时此刻,距离他们不到三百米处,一支美国陆军侦察分队早已埋伏多时。
![]()
领头的,正是年轻的詹姆斯·沙利,当时他不过三十出头,却已经是美军最锋利的“猎犬”之一。
沙利趴在潮湿的泥地上,通过瞄准镜牢牢锁定了那支小队,轻声对身边的观察员说:“Target locked(目标锁定)。”。
他慢慢扣住扳机,按理说,这一枪若打出,几乎没有人能逃脱。
就在这一刻,张万年突然抬头,身体猛然侧倾,几乎同时,一声枪响,子弹贴着他的左耳飞过,打在身后的树干上。
“埋伏!”张万年低吼一声,翻身滚入侧边泥坑,反手拔枪,同时示意队伍分散。
![]()
越南士兵们反应迅速,纷纷隐入林间掩体,几乎在同一时间,沙利的侦察分队发起猛烈火力压制。
“他们发现我们了!”沙利低声咒骂,显然没料到对方的反应如此敏锐。
张万年没有慌乱,几十秒之内,他准确判断出对方火力位置,并指挥小队绕至两翼反包围。
他自己则抄起一支轻机枪,亲自压制对方火力点。
![]()
沙利透过瞄准镜,再次捕捉到了张万年的身影,他咬牙道:“这家伙,不一样。”
这场交锋持续了近二十分钟,张万年几次变换位置,让美军误以为己方人多于实情,形成心理压制。
沙利虽然悍勇,但他的小队终究不敢恋战,他们的任务是侦察,并非强攻,在张万年带队的两翼反击下,沙利不得不下令撤退。
撤退前,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张万年,心中默默说了一句:“有朝一日,我要再遇上你。”
而此刻的张万年,没有记下沙利的脸,也根本想不到,他会与那位“差点让他丧命的狙击手”拥抱重逢。
![]()
军人风骨
越战结束后,沙利退役后进入军校任教,最终成为美国陆军高层指挥官。
而张万年,则在中国军队中一路晋升,成为共和国的顶级将领之一。
三十年后,他们在本宁堡基地重逢,沙利当着众人眼眶微红地说:“我一直在想,如果那年打中你,也许今天就没有这个握手的机会。”
张万年却一笑,眼神锋利中带着从容:“可如果那年我死了,你今天也许不会在这里说这句话。”
![]()
两人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这不是战场上的敌手重逢,而是两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军人,在和平年代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未竟的对话。
随后的欢迎仪式顺利进行,气氛甚至比预期更加热烈。
张万年的冷静与沉稳,沙利的真诚与坦率,让中美双方将领都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与制度的“军人情谊”。
这场访问持续数日,张万年不仅走访军事基地、会见高层,还参观了美国陆军作战实验中心、兵棋推演室,并与美军高级将领进行战略演练交流。
![]()
在五角大楼的封闭会议室中,一位美方高级将领曾向张万年抛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在导弹技术、航空母舰、激光系统等方面仍有差距,对此您是否感到焦虑?”
会议室一度静默,张万年缓缓将笔放在桌上,望着对方,语气平静却坚定:“你们在科技上确实先进,但请记住,武器只是工具,战争的胜负,从来决定于人心,中国军人心中装的是人民。”
对方一时语塞,张万年没有急于讲“大道理”,而是以真实的故事回应:
“抗洪抢险时,解放军一夜三换防,淌着污水守大堤;汶川地震后,战士背着群众翻越塌方区,有人累到中途晕厥;我们没把这些写进军功章,但这就是我们军队的底色,你可以领先一代武器,但你带不走我们的忠诚。”
![]()
说到最后,美军将领点头如捣蒜,旁听的军官甚至鼓起掌来,这样的场面,不止一次。
一次在参观美军战术实验室时,研究员展示了他们的“未来战争模块”:全自动机器人、无人机集群、AI战术系统。
他们认为未来战争将是“冷感战争”,不再需要太多人的参与。
张万年没有否认科技发展的大势,但他只回了一句:“你们可能低估了人类的复杂性,我们研究战争,是为了远离它,而不是更冷酷地操纵它。”
![]()
不卑不亢
在整个访美过程中,美军高层一度试图通过“炫技”拉开差距,尤其在核战略、航母部署、前沿基地等领域频频展示硬实力。
但张万年始终不动声色,不卑不亢,当被问及中国是否拥有“对等反制能力”时,他微笑回应:“我们不炫耀底牌,也不轻谈威胁,我们的目标不是称霸,而是守护。”
更令人钦佩的是,张万年不仅会说,还真做事。
访美期间,他每天随身带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不是用来写讲话稿,而是记下每一个参观环节的重点。
![]()
他特别关注美军在基层指挥系统、战术训练、后勤调度上的运行机制。
参观完美国国家战争学院后,他向中方随员低声说:“他们的指挥结构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回国后,张万年第一时间整理出一份《关于推进我军现代化制度建设的建议书》。
其中包括:“调整军事训练与实战比重”“完善军人心理疏导体系”“建立灵活应变的区域应急作战机制”等20余项建议,许多被后来纳入国防改革方向性文件。
![]()
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军人不盲从、不自卑,不照搬别国制度,却也从不拒绝学习一切对人民有益的建设经验。
在整个访美期间,他多次拒绝美方安排的高规格“城市欢迎会”,只愿参观士兵生活区、弹药补给点、医疗站。
当张万年启程返回中国时,他没有带走什么“成果公报”或“签署仪式”,他带走的,是美国将领对他的敬意。
![]()
这趟行程,不仅让美军高层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的专业与底蕴,也让国际社会看见了一个不靠炫耀、不搞威慑、却自信从容的大国军人形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