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门一侧,人民大会堂巍然耸立,它是共和国的象征,也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荣耀之地。
![]()
在这座建筑即将竣工之际,毛主席参观时仰头望着天花板,笑着问了一句。
“这是谁的主意?”
是什么样的设计能让毛主席如此欣然?又是谁在建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难得巧思
1959年9月9日,天安门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施工现场灯火通明、热气腾腾,一辆接一辆的轿车悄然驶入工地,打破了夜色的沉寂。
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人齐聚于此,在工人们尚在扫尾施工的大会堂内进行深夜视察。
![]()
主席抬头仰望着这座仅用十个月就拔地而起的恢弘建筑,脸上写满了满足与欣慰。
他在大礼堂内逡巡,一步步走上二楼挑台,在座位上缓缓坐下,仿佛一位观众,审视着即将上演的历史剧场,微微侧身问身边的工作人员。
“坐这儿能看清楚吗?台上说话,听得见不?”
“主席,二三层座椅都装了喇叭,听得很清楚。”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头顶上的穹顶天花板所吸引。
“咦,这是谁的主意?”
主席忽地扬声问道,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欣赏与惊讶,众人顺着他的目光抬头望去,万人大礼堂的穹顶一览无余。
![]()
那是一片浩瀚星空般的结构,中央是一盏由红色玻璃制成的五角星大灯,环绕着它的是三圈宛如水波荡漾般的暗灯槽,整个蓝绿色的天顶点缀着五百盏星光小灯。
每一盏灯的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心计算,天花板圆润自然地过渡至曲面墙体,没有任何尖锐的边角,视觉上宛若苍穹延展,一气呵成,站在毛主席身旁的万里做出了解释。
“这是周总理提出的建议,张鎛同志据此设计完成。”
事实上,天花板的构想并非一蹴而就,在设计之初,许多建筑师都犯了难。
高达33米的穹顶,如何避免空旷压抑?
如何在不设一根立柱的前提下,保证声学效果、视觉舒适与艺术美感并存?
![]()
众人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之际,张鎛去请教了周总理,听完张鎛请教的的难题后,他沉吟片刻,忽然朗声道。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人站在地面,不觉得天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阔,为什么不将屋顶设计得‘水天一色’,让人一抬头,就能看到希望和辽阔。”
张鎛听后连夜推敲设计方案,摒弃了传统礼堂顶部的压抑式构架,而是转向更为流动、开放的空间感。
他参考了古代殿堂的穹顶,又结合西方剧院的声学处理原理,将声波反射控制、吸音孔排列、灯光扩散巧妙融入设计之中。
![]()
台上讲话,哪怕是在数十米高的空间中,也能清晰传达到每一个角落,是一次“美与功能”的完美融合,多年后,声学大师马大猷教授曾评价。
“人民大会堂大空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又被水天一色的大空间自身解决,这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奇迹背后
1945年,延安杨家岭的春天来得格外迟,七百五十五名中共代表从四面八方赶往陕北,准备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杨家岭的大礼堂是此次会议的主场所,由建筑师杨作材领衔设计,施工条件极为艰苦,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只能在战火之中就地取材。
即便如此,礼堂也终于在紧迫的时间中如期完成,成为延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毛主席坐在简陋的主席台上,望着台下那些不辞辛劳、不畏困苦的同志,轻轻叹了一口气,声音却格外坚定地说。
“同志们,如今我们的条件还很艰苦,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个真正的大礼堂,让大家都能坐得舒舒服服,好好开一次会。”
![]()
这句看似随口而出的话,其实是他多年来埋在心底的一个愿望,他深知,“为人民服务”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哪怕是开会的地方,也应该是庄严而舒适的。
等到新中国成立,北京作为新政权的政治中枢,中南海内各部委机关林立,会议场所更是捉襟见肘,许多国家级会议仍然需要临时搭棚、借地召开,既不庄重也不方便。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成为重中之重,毛主席在一次与时任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的谈话中,突然问道。
“你们能不能造十层楼的高楼?”
“能。”
“二十层的呢?”
“也能。”
“那……能不能靠我们自己,建一座可以容纳一万人的大礼堂?”
![]()
这次谈话被看作是人民大会堂初步构想的口头奠基仪式,虽说建一个万人礼堂听起来几乎是痴人说梦,但毛主席清楚地知道,一切都得等时机成熟,急不得。
时间到了1958年,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力逐步增强,也正是在这一年,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再次谈及北京城市规划,语气斩钉截铁。。
“该是我们建大礼堂的时候了。”
随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共和国十周年,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国家成立十年不该只是烟花与红旗,还应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象征性建筑。
![]()
于是,“十大建筑”工程正式启动,万人大礼堂位列首位,要理解这场建筑奇迹的诞生,必须从速度说起。
人民大会堂工程总占地13.73公顷,仅大礼堂一项就占去近一半,项目从立项到动工几乎没有所谓的准备期,距离1959年国庆只有短短300多天时间。
全国各地的顶级建筑师火速聚集北京,各大高校、设计院、科研所精英云集于此。
十几天时间,便有超过150套方案提交初选,彼时的建筑设计界尚未脱离苏式审美,连梁思成、杨廷宝这样的建筑泰斗也陷入困局。
![]()
大会堂设计难产让负责“十大建筑”工程的总指挥周总理寝食难安,最终,还是他一锤定音。
“中国不古,西方不洋。”
他倡导融合中西之长,打破旧有思维框架,同时提议让青年设计师参与项目,借用新生代的大胆想象,一群年轻人冲破旧套路的束缚,提出了17.1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构想。
接下来进入施工阶段,是整场硬仗的“主战场”。
10月28日清晨,北京的天刚刚亮,大会堂施工现场人头攒动,4000多名建筑工人齐集,抡锤铲土,开挖基坑,正式为这座地标性建筑奠基。
![]()
从这天起,全国共计动员了30万人次参与工程,来自23个省份的500多家工厂,昼夜赶工支援建设,各路材料、设备、配件如潮水般涌入北京。
“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张百发钢筋突击队”、“江苏女工花饰队”……一个又一个劳动队伍接连上阵。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这场工程不仅靠人力、智慧、技术支撑,还有来自老百姓最真挚的热情,无数市民自发报名成为义务工,凌晨三四点起床排队进场劳动。
![]()
到了1959年8月31日,大会堂主体工程正式完工,304天这个数字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称奇迹,有外宾惊叹。
“你们建的不是一座建筑,是一件巨型工艺品。”
命名深意
1959年9月,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在朝阳中静静矗立,134根巨大的立柱在阳光下投下斑驳光影,气势恢宏而庄严。
![]()
毛主席视察当天,万里带着施工队的总结报告,一边讲解现场各处的进度,一边将一份关于大会堂命名的请示递给主席,毛主席接过文件扫了一眼问道。
“你们现在怎么称呼这个地方?”
“工地上的同志习惯叫它‘人大礼堂’或‘人民宫’,大家说着也顺口。”
“人民宫?‘宫’这个字,还是旧社会的东西啊,它是人民出力建的,是为人民开会、议事用的,叫什么‘宫’就不像话了,这应当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的家。”
![]()
语毕,主席停顿片刻,声音不高,却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人民大会堂”,就是在这一天,人民大会堂正式被命名,而“人民”二字,也就此镌刻在这座建筑的灵魂之上。
回顾大会堂的建设历程,确实配得上“人民”这两个字,是靠着无数中国普通劳动者的双手,用汗水、信念和朴素的情感一点一滴砌成的。
为了大会堂,北京拆迁了四千余户民宅,很多百姓甚至主动腾房,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工匠、青壮年义务劳动者数以万计,在这里参与了国家地标的建设。
![]()
建筑完成后,不少设计者、施工工人含泪望着这座大厦,谁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中居然能参与建造一个可能屹立百年的国家象征。
而主席赋予这座大厦的“人民”之名,也正是对他们最庄严、最温暖的褒奖。
直到1979年,邓颖超在春节晚会上宣布人民大会堂将向社会开放,消息传出不到半年,观众人次突破百万,长安街边的队伍经常排到拐弯处。
而今,人民大会堂不仅是全国人大会议的会场,还是无数外交活动、国家仪式的举办地。
![]()
各国元首、外交使团、文化交流代表走进这里时不禁肃然起敬,因为他们知道,这座建筑所代表的,不是一个政权的威仪,而是一个国家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精神象征。
这里不仅有礼堂、有灯光、有演讲、有投票,更有中国人对“家国一体”的理解,对“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执念。
所以,当毛主席在命名时不假思索地说出“人民大会堂”时,那是他多年前许下诺言的兑现,是一个时代送给人民最光辉的礼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