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我是「行者马生」
在此相逢,是尝试改变的明证
让我们并肩同行,去努力过好这一生
全文共2965字,读完约需 6 分钟。
就在上个周末,小壮妈妈又受了一次陪写作业的刺激。
陪写作业开始的时间还不长,当我走进房门,就看见夫人捂着胸口说“这活真是让人血压高”,带着满脸的怒意。
静静围观了一会,听着夫人一句比一句高的声音,那一刻,我感觉到那些话背后不是抱怨,而是心碎的无力。
今天和夫人复盘了一下当时的感受,追溯到了当时愤怒的源头: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做不到、做不好的现状,大大违背了自己的预期。
深究下去,其实我们是在恐惧孩子落后,悲伤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最核心的是,我们多数人终将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却很难接受自己孩子的后继。
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说:“我们生活在一种期待与现实的永久对比中。”
而孩子,则直接承载着家长的这种对比。
01那些陪写作业的崩溃时刻
我们不是没努力过温柔,也不是不知道该耐心。
可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错、磨磨蹭蹭、写个十分钟的题能发呆半小时——我们所有的温柔和理智,都被一点点耗尽。
我们感到的是巨大的无力。
为什么我的孩子理解力这么差?为什么ta不能像隔壁小明一样,一学就会?
我们看着孩子迟钝的样子,就像看着自己无力改变的命运,感到深深的绝望。
我们感到的是被消耗的委屈。
白天工作已经耗尽了我们,晚上还要像一个教导主任一样,声嘶力竭地吼。
我们牺牲了娱乐、牺牲了休息,付出了一切,换来的却是孩子的笨拙和不配合。这不公平!
我们最怕的,是那份“被卷入”的恐惧。
我们怕ta落后,怕ta将来没有竞争力,怕ta不能拥有“体面”的人生。
我们害怕的,不是孩子现在的分数,而是那个 “不够优秀,就会被世界淘汰”的未来。
我们不是真的想吼,只是看着孩子那一笔一划的慢,心里的焦虑像是被一点点搅开:
——“别人都写完了,你怎么还在这?”
——“你再这样,考试怎么办?”
——“你到底行不行?”
那些话,不是恶意,是失控的心疼,是我们对孩子“可能落后”的恐惧,是我们对自己“可能没教好”的愧疚。
所以我们着急的,其实不是作业本身,是那份不愿面对孩子普通的恐惧。
于是孩子写作业中的种种问题,常常被我们误认为是自己的“失败”。
02 为什么我们无法接受孩子“普通”
我们这届父母,大多活在“努力就能上岸”的信念里。
我们相信分数是公平的、努力有结果的、成功有路径的。
于是,我们也本能地希望,孩子别“掉队”。
但教育的现实,是残酷的。
再多陪练,也有孩子天生对数字不敏感;再多鼓励,也有孩子语言表达就是慢半拍。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投射性焦虑”。
我们害怕孩子平凡,也是害在怕自己没能成为“足够好的父母”。
所以,我们在陪孩子写作业的焦虑里,不只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更是在面对——自己被现实打回原形的那份脆弱。
我们很多人自己就是“普通人”,吃过平庸的苦,知道竞争的残酷。
于是,我们把所有对“更优秀人生”的渴望,一股脑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再只是孩子,ta们成了我们“扭转人生剧本”的唯一希望。
我们希望ta拥有我们当年没有的“聪明”、“自律”和“高分”。
当孩子表现出“普通”的智力和节奏时,我们感到的愤怒,其实是:“我的希望破灭了!我不能接受自己再次陷入平庸!”
这种怒火,不是冲着孩子去的,而是冲着那个无法接纳平庸的自己去的。
社会的高速发展,教会了我们一个残酷的“规矩”:只有优秀,才能获得安全感。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跑赢,要拔尖,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松松垮垮、慢慢悠悠的样子,我们内心深处的警报就会大响。
我们怕ta写作业慢,就会跟不上课堂进度;
怕ta错题多,考试就考不好;
怕ta成绩差,就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怕ta太普通,将来就会被社会淘汰。
我们把“普通”和“失败”画了等号,却忘了: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普通人,我们自己,也早已是其中一员。
我们不愿相信,“普通”也是一种安全且有价值的状态。
我们能原谅自己上班时摸鱼,能接受自己工资不高,能包容自己做饭难吃,却唯独不能对孩子的“普通”多一点耐心。
03 放下“完美”的执念,相信平凡的力量
其实想治愈陪写作业的焦虑,从来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巧,只需要我们慢下来,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
亲爱的父母,请允许我们,先放下对“卓越”的执念,给孩子一个做“普通人”的权利,也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父母要学会成为‘足够好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谓“足够好”,是允许孩子慢一点,允许ta今天状态不好,允许ta不是第一名。
也允许我们,偶尔累了、烦了、不想再陪写作业了。
我们自己都带着一身“普通”的印记长大,却偏偏希望孩子能长成“完美”的样子。
其实接受孩子的普通,本质上是接受当年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可以试着重新定义“优秀”,将你对孩子成功的定义,从“考第一”、“上名校”,慢慢转向“身心稳定”、“情绪健康”。
我们可以试着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一个写作业慢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建立逻辑,ta可能是更细心,或者只是“活在自己的时间表里”。
我们可以试着先问情绪,再问分数,当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理解,学习的效率反而会提升。
我们可以试着去区分,孩子的成就,和自己的价值,通过划清“你”与“我”的边界,来收回自己的投射。
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如果孩子是一个普通人,我还会无条件地爱ta吗?答案永远是:会。
我们可以试着放下“比较”,邻居家的孩子优秀,那是人家的人生,你的孩子有ta自己的花期。
我们可以试着活在当下,去享受此刻孩子认真写字的样子,享受你们之间难得的亲密时光。
一个被允许“普通”的孩子,ta的内心是松弛的,而松弛,才是未来所有努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试着这样陪孩子写作业——
第一,不是监督,而是共处。
坐在ta身边,不一定要盯着题。
你可以在旁边做自己的事,给ta安全感,但不剥夺ta的节奏。
因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高效写完”,而是“有人陪着我不被嫌弃”。
第二,不是批评,而是理解。
当ta又错了、又拖了,你可以先说:
“我看你今天写得有点累,要不要休息一下?”
温柔不是放纵,而是让ta在理解里恢复能量。
第三,不是催促,而是信任。
你可以告诉ta:“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孩子会惊讶地发现——原来ta可以被信任。
这种信任,比任何奖惩都更能唤醒ta的内驱力。
我们越是相信孩子是“普通人”,ta越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普通人”。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
——《小王子》
我们也曾在作业本前,偷偷擦过眼泪;我们也曾希望有人告诉我们:“没关系,你已经够好了。”
所以,当我们能对孩子说出这句话,其实也在对自己说——“你已经够努力了,你值得被理解。”
接受孩子的普通,不是妥协,而是爱的起点。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生三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线上的比赛,而是一段需要陪伴与理解的旅程。
孩子在学写字,我们在学放手;孩子在学面对错误,我们在学接受不完美。
也许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而是陪伴ta们成为ta们自己。
而我们,也在这场陪伴中,遇见了更完整、更温柔的自己。
感谢与「行者马生」的遇见
育儿即是修炼,大道理别只顾看,也要记得去实践
【点赞】【转发】【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态度和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