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学者项飚曾提起过一个社会学概念,叫作“消失的附近”。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失去对“附近”的感知与参与,转而关注“自我”与“遥远的世界”。“附近”即是生活的起点,也是理解世界的支点。它是情感支持的来源,提供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同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保留地,留存记忆,复兴生活。
在2025年广州图书馆联合广州广播电视台主办的WE纪录征集活动之中,主题设定为“生活进行时”,旨在让创作者发现身边之事,以影像为工具,寻找自我,寻找“附近”。很荣幸,受邀担任2025WE纪录征片的终审评委。用有限的时间,观看了具有充满创造力、题材和内容都十分惊艳的影像作品。在观看以后,也有了属于我自己的独家记忆。最后选出的十部纪录短片,虽然和我心中的十佳有所不同,但是,我依然能够看到每一部作品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些作品,充满着时代精神的捕捉,人文关怀的深度,有些影像也正尝试纪实之外的美学探索。
![]()
纪录片《大厂四栋》截图
我独独钟爱的一部作品是《35+,人生中场》,作为一名和拍摄对象差不多年龄的中年人,我在拍摄对象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种感同身受,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纪录片的魅力,而拍摄对象身上散发的力量,也感染到了我。观看《钟鼓楼》的时候,我几度落泪,在片中观众没有看到刻意的悲情叙事,反而在平时的记录之中,从拍摄对象的身上,感受到一种面对困难,迸发出的生命力量,这也感染到了我。
其他的作品中,有关于家庭记忆的《远水戒不了近渴》《明天不再播出》,关于孤独家庭的《地上铁》,关于乡村精神生活的《山·羊》,关于青春残酷物语的《仍然灿烂》等等。这些内容拍摄于广阔的地域,每个拍摄对象的近况也各不相同,但每一位创作者都是在真诚的记录,让人感受到生命和影像的温度。也祝贺和祝福每一位创作者,WE纪录的获得多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梦想的起点。
![]()
《地上铁》剧照
同时,也特别感谢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不仅举办了WE纪录的征集活动,还推出了WE纪录创作训练营,从选题调研到创作传播,从影像美学再到声音设计,对立志制作优秀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进行高效合理的训练,令每一位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在十佳作品中,看到“附近”生活 | 我的WE纪录评审札记
作者、编辑:张劳动
《35+人生中场》
![]()
纪录片《35+,人生中场》,作为中年人的我,对两位拍摄对象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以冷峻的镜头语言,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革。影片并未给出“大团圆”结局,但你并未从拍摄对象身上感受到沮丧,而是要向前的努力的状态,人生中场并未结束,这场生存战争具有长期性。这种“未完成态”的叙事,恰恰是纪录片最深刻的地方——它拒绝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逼迫我们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在35+的年龄节点上,所谓的“危机”可能只是人生新赛道的发令枪。
《远水解不了近渴》
![]()
通过展现作者(既是创作者也是参与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冲突,深刻探讨了现代家庭中代际观念差异、职业选择自由与个人价值实现等议题。这种探讨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场景再现和人物访谈,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导演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影片更加贴近现实,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私影像。
《钟鼓楼》
![]()
“钟鼓楼”不仅是地理坐标,还是王伟的谋生之地,更是时代变迁的隐喻载体。当王伟一家蜗居在医院附近的福利机构时,镜头多次扫过钟鼓楼的飞檐与红墙,这些建筑元素与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福利院的简陋床铺形成鲜明对比。
王伟的形象是影片的核心叙事动力。在生存与情感的双重挤压下,王伟选择了默默承受,这种“无声的父爱”比任何宣言都更具震撼力。影片采用克制的手持镜头,避免煽情配乐,叙事更具线性逻辑,通过“求医-谋生-危机-突破”的四幕剧结构也十分清晰。在片中,王伟一家人在绝境之中的坚持,让人看到人性的温度与生存的智慧。
《悠然见南山》
![]()
“南山”既是项目的名字,也是一种隐士的态度,拍摄对象在学校里搭建了一个世外桃源,大隐隐于市。
影片通过多线叙事,构建了立体的人物群像。在视觉风格上融合了纪实与诗意。校园场景采用自然光拍摄,突出封控期间的压抑感。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特殊的校园记忆,更在于它捕捉到了年轻一代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生存智慧:他们不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微小的行动,在“城市的荒漠”中开辟出一片片精神的绿洲。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姿态,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最珍贵的生命力。
《明天不再播出》
![]()
在家庭录像素材拼凑童年记忆的过程中,纪录片揭示了时间对个体身份的消解与重构——那些被遗忘的快乐片段,既是物理空间中的物质遗存,更是心理层面的自我重构。观众收获的不仅是对个人历史的回望,更是一种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
《一席之地》
![]()
不在于物理空间的占有,而在于通过自我实现获得的精神主权。诗歌之于拍摄对象,是情感表达的工具,同时也是为生存斗争的武器。
《地上铁》
![]()
影片采用“个体叙事”与“群体困境”双线并行的结构,将孤独症儿童的故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他们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学校生活中,在音乐的世界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人生的轨道上,孩子们并不孤单,始终有爱的伴随。
《大厂四栋》
![]()
以平实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城市边缘地带的生存图景,它不只是一处地理空间的变迁记录,更是对社会结构、人文温度的细腻洞察。
《山·羊》
![]()
《山·羊》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农妇的写作人生,更在于它提供了观察中国乡土社会精神重建的独特视角。文学成为个体突破生存桎梏、重构生命意义的出口,人物故事完整,自述内容简洁,不错的纪录短片。
《仍然灿烂》
![]()
宛如一场青春残酷物语,以少年肖玉博“出走-回归”的轨迹为叙事脉络,在城中村逼仄而混沌的褶皱中,层层揭开关于教育公平、阶层壁垒与个体觉醒的沉重叩问。
创作者运用大量纪实跟拍镜头,细腻呈现了肖玉博与爷爷奶奶蜗居在出租屋的琐碎日常。想到那句直击灵魂的诘问:“父母生育孩子时,可曾问过孩子是否愿意来到这世间?”在亲情断裂的缝隙中,肖玉博如同飘零的孤叶,既找不到归属,也寻不到方向。他的迷茫,表面看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实则是系统性困境投射在个体身上的阴影。
更令人心惊的是,肖玉博的朋友们——那些同样被命运抛入城中村角落的少年们,正以各自的方式“活着”:有人在KTV的霓虹灯下当服务员,用酒精与喧嚣麻痹青春;有人在酒吧的暗影里穿梭,将未来押注在短暂的欢愉上……
这些场景交织成一幅当代中国底层青少年的生存图谱,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放弃了学业,转而选择一种“即时满足”的生存策略——不是不知道教育的意义,而是在现实的挤压下,连“等待”的资格都被剥夺。
观众选择奖《回到我身边》
![]()
在衰老、孤独与沉默的围困下,拍摄对象完成了一场关于亲情、责任与自我救赎的深刻叩问。在阿尔茨海默症的阴影下,时间或许会带走记忆,但爱永远会在遗忘的尽头。
![]()
![]()
![]()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