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储能电池领域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01GW,同比增长110%,首次迈过100GW大关。海外市场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爆发。
市场需求迅速传导至产业链上游电芯环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头部电池厂商,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部分订单已排至明年年初。今年9月,央视财经报道指出,新型储能市场出现“一芯难求”现象,电芯供应持续紧张。
储能电芯属于典型的重资产投资项目,高资金与技术壁垒,决定了其产能建设与市场需求间,必然存在“时间差”。面临此轮电芯需求暴涨,有产能才能抓住机遇,而能供应上电芯的企业,正成为这一轮增长周期中的“大赢家”。
10月末,又有两家电池企业通过大规模扩产,来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10月27日,远景动力宣布,拟在湖北宜昌投建智能锂电池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40GWh,预计2026年7月实现首颗电芯下线。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规划建设电极、电芯、电池包全产业链产线,拟生产700+Ah储能电池,供应全球头部储能客户。
![]()
紧随其后,楚能新能源襄阳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于10月28日开工。据悉,该项目聚焦储能电池、动力电池、Pack、预制舱的研发与制造,年产能规划达70GWh。至此,楚能新能源在武汉、孝感、宜昌、襄阳四大基地的总规划产能,将达到300GWh,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据楚能新能源官方披露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其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5GWh,其中9月单月出货量已超9GWh。
在头部电池企业忙扩产的同时,市场分化态势也在加剧。众多中小电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在低位,部分甚至不足20%。曾经声势浩大的百亿级项目黯然退场,部分系统集成商已将自建的电芯产线,交还给电池厂商托管。重组、破产、并购消息不断。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4家上市公司宣布终止、推迟或变更原有储能项目。
此外,技术迭代的步伐也在加速。587Ah、684Ah等大容量储能电芯的加速量产,预示着下一代产品或将很快进入市场,一旦下一代主流电芯产品经市场验证,或将迅速替代现有314Ah产品,部分新建产线可能会面临“建成即落后”的困境。
在这场由需求驱动的扩产竞赛中,企业不仅需要把握当下的市场机遇,更需前瞻性地布局技术路线,审慎平衡产能部署节奏。随着新一轮产能的集中释放,储能行业的竞争格局或将迎来深刻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最终体现在对技术趋势的精准把握,与市场风险的稳健应对能力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