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者荣耀》社区中,玩家对游戏角色的喜爱往往超越了单纯的机制层面。他们会围绕台词、皮肤和角色关系展开热烈讨论。这种情感投入,让英雄不再是冰冷的游戏元素,而成为承载玩家故事与回忆的容器。
在《王者荣耀》迎来十周年之际,官方公布了三位全新英雄——六耳、大禹与王维,并表示更多中国文化主题英雄将在2026年陆续上线。
其中,新英雄六耳格外引人注目。预告视频中,背景音响起:“何为真?何为假?谁能踏上西行之路,谁又配取得真经?谁说都不算,打过才算!在王者大陆,真假美猴王之间的宿命对决仍在继续。”这段台词直接唤起玩家对《西游记》第十八回“真假美猴王”的联想。
![]()
目前社区中,不少玩家对六耳的反应尤为强烈。有人直言:“猴年将至,肯定要借猴子卖皮肤,现在再出一只猴子,就能双倍赚钱。”也有人强调:“美猴王只有一个,他的名字叫孙悟空。”
除了商业层面的原因,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玩家对六耳产生反感?这背后藏着更深层的“自我认同”问题。
在游戏心理学中,自我认同(self-identification)指玩家将自身的情感、经历与身份投射到虚拟角色上,形成一种心理融合。这种现象在MOBA游戏中尤为常见,因为英雄的选择往往反映玩家的个性偏好、游戏风格,甚至人生态度。
从第一次学会连招,到一次次打出高光时刻,孙悟空见证了玩家的成长,也承载了他们的骄傲、回忆与社群归属。这个角色代表着他们在《王者荣耀》世界中的“我是谁”。
许多玩家会在社区分享自己对英雄角色的理解与看法,这强化了社群归属,也进一步巩固了自我认同。对很多人而言,孙悟空早已不只是一个游戏角色,而是他们在虚拟世界里的情感寄托与身份象征。
而六耳被官方定位为孙悟空的宿命对手,宣传语“谁说都不算,打过才算!”强调了两者的对抗关系。这引发了大量“猴子玩家”的不满,他们觉得这是在冒犯、甚至背刺自己喜爱的英雄。
要理解这种情绪,得先从孙悟空与六耳猕猴的关系说起。
孙悟空的形象源于多重文化融合: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灵猴”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前者赋予他通灵善变的特质,后者提供忠诚与神力的框架。
唐宋时期,随着佛经传播与民间信仰结合,逐渐形成“齐天大圣”“美猴王”等形象。元杂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奠定了他的名字和性格雏形,明代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则将其神话化为一个叛逆却觉悟的英雄,象征在反叛与修行中实现心性统一。
六耳猕猴最早出现在唐代佛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作为“四猴混世”之一,象征“善听音、能察理”的洞察力。
在《西游记》中,六耳是孙悟空的“心猿”化身之一,拥有与其相同的相貌、法力与变化能力,曾冒充孙悟空打伤唐僧并抢走行李,引发师徒间的误会。最终,在如来佛祖的帮助下,真假猴王被分辨出来,六耳猕猴被孙悟空打死。
![]()
图源:电视剧《西游记续集》
回到游戏中,孙悟空的原皮台词与西天取经有关,角色定位偏向《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至尊宝”皮肤明显致敬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但官方并未明确界定其原型,而是借用神话原型自由创作,于是许多玩家自然将其视为《西游记》中的“猴哥”。
因此,新英雄六耳的登场,被普遍解读为把“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搬进了峡谷。
发展至今,孙悟空早已超越一个可操控的角色,成为无数玩家在虚拟世界中的自我化身。这种自我认同表现为玩家通过皮肤收集、台词模仿,甚至cosplay,将角色融入现实生活,形成跨界的情感纽带。
许多玩家为《王者荣耀》里的孙悟空抱不平,其实并非单纯为一个角色辩护,而是在维护自己的情感与身份。当官方推出六耳这样的新角色、似乎在复制或替代孙悟空时,他们感受到的,是自我认同被动摇的威胁。玩家为那个承载自己热情、骄傲与记忆的角色发声,也是在为自己在游戏世界中的存在价值寻求尊重。
![]()
笔者理解部分孙悟空玩家的情绪,但在了解到游戏融合不同元素主要是为了提升趣味性与促进皮肤销售后,反而更期待看到策划会如何赋予这位新角色独特的“武艺”,让他足够吸引玩家使用与付费。
如果六耳的设计能与孙悟空形成有趣的技能联动、镜像对决或剧情延展,它或许能为峡谷增添新的叙事层次与玩法想象。把握好尺度,新英雄的登场未必是对旧角色的威胁,反而可能成为拓展“王者宇宙”与玩家情感边界的契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