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游记》,孙悟空 “美猴王” 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 火眼金睛、筋斗云、如意金箍棒,这个敢闯天宫、勇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角色,历来被视作纯粹的文学虚构。但文学创作从不是空中楼阁,每一个经典形象背后,往往藏着现实世界的 “影子”。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而一则源自《大唐西域记》的线索,再结合甘肃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实证,却指向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结论:悟空的原型,或许是甘肃瓜州县锁阳城一带的胡人石磐陀。
![]()
在甘肃的丝路古道上,《西游记》的印记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早、更鲜活。沿着丝绸之路西行,从庄浪云崖寺的古朴塑像,到永登红城大佛寺的斑驳遗存,再到张掖大佛寺的庄严造像,多处文化遗址中都能找到与 “唐僧取经” 相关的痕迹。其中最具说服力的,当属敦煌莫高窟的 “姊妹窟”—— 榆林窟,以及相邻的西千佛洞。在这里,保存着 5 幅以 “唐僧西天取经” 为主题的壁画,经考证,这些壁画创作于西夏时期,比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足足早了 300 年。
![]()
这些西夏壁画以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蓝本,画面中并未出现后来家喻户晓的猪八戒与沙僧,核心人物只有三位:唐僧、猴形随从与白马。其中一幅壁画的细节尤为生动:唐僧脚踩麻鞋,身披素雅袈裟,双手合十的姿态尽显朝圣者的虔诚;身旁的猴形随从则透着十足的野性 —— 同样脚蹬麻鞋,头戴金环,额头微低,嘴巴前突,双目圆睁,仿佛正警惕地观察着前路。在其他几幅壁画中,这只 “猴” 的形象更为丰富:有时手持唐僧的金环锡杖,有时抬手搭着凉棚眺望远方,有时则背着沉甸甸的经卷,活脱脱一副 “取经护卫” 的模样。
![]()
这段原型故事,要从唐代玄奘大师的西行之旅说起。当年,玄奘为求佛法真谛,决意西行印度,当他抵达瓜州锁阳城时,曾在此地讲经说法长达一个多月。当地胡人石磐陀被玄奘的学识与信仰深深感化,主动提出随行相助。
![]()
在玄奘西行的关键节点,正是石磐陀带着识途的老马,协助他完成了最艰难的一段行程:深夜渡过葫芦河,悄悄闯过当时的边境关卡玉门关,又小心翼翼地绕过五座烽火台,最终成功进入西域境内,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高昌国。
可以说,石磐陀是玄奘西行路上最早的 “护法者” 之一。 随着玄奘取经的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石磐陀的形象也逐渐发生了演变 —— 从真实的胡人随从,慢慢被赋予了神话色彩,逐渐与 “猴” 的形象绑定。到了明代中期,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更是博采众长:既吸收了宋代话本中 “猴随从” 的设定,又融合了道教 “圣猴”、西域高僧释悟空的传说,还借鉴了佛教护法猴神、道教齐天大圣的形象元素,最终塑造出了那个集神性、人性与猴性于一体的 “孙悟空”。
![]()
如今再看甘肃丝路沿线的西夏壁画,再对照《大唐西域记》中零星记载的石磐陀事迹,不难发现:这个从甘肃瓜州走出的胡人,虽未拥有 “七十二变” 的神通,却以真实的陪伴与守护,成为了 “孙悟空” 最原始的模样。而这些跨越千年的壁画,不仅是丝路文化交融的见证,更悄悄为我们揭开了经典文学形象背后,一段与甘肃紧密相连的历史往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