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师范大学一则将体测成绩与毕业证直接挂钩的通知,在校园内外激起了千层浪。这一纸规定,让众多原本专注于论文与求职的大四学子瞬间“炸了锅”。免修体育课已一年有余,临到毕业却突遇体测“拦路”,学生们的不满与困惑可想而知。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当代大学生体质的隐忧,更折射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长期面临的困境与争议:体测,究竟是为学生长远健康着想的“刚需”,还是已然成为压垮“脆皮大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脆皮大学生”——这个在网络间不胫而走的自嘲式称谓,形象地勾勒出部分青年学子身体状况的尴尬。他们戏谑跑完八百米后“七窍流血”,形容体测过程是“垂死挣扎”。这些看似夸张的调侃背后,实则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现实。当青年肥胖率、脊柱侧弯、视力不良等问题日益低龄化且普遍化,当不少学生进入缺乏强制体育课程的大三、大四后,运动量骤减,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有多少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正被困于一副副虚弱、亚健康的“皮囊”之中?
![]()
体测标准本身,也时常被推至风口浪尖。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因男生3000米跑16分30秒的及格线,被舆论质疑“接近专业运动员水准”。然而,另一边厢,云南省推出的“身体倍儿棒”证书及云南大学“体测不合格不留毕业生登记表”、“80分以上由党委书记亲自颁奖”的硬核规定,又展现出地方与高校试图强力破局的决心。这种政策上的“冰火两重天”,既让人觉得有些“魔幻现实”,也深刻反映了各方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体质这一问题上,尚未形成清晰、统一且科学共识的现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体测与毕业挂钩引发的争议,其核心症结往往并非标准绝对的高低,而是长期缺乏系统性、持续性体育锻炼所必然付出的代价。高校学业压力、电子设备的侵蚀、静态生活方式的盛行,共同导致了学生身体机能的“用进废退”。体测,在此情境下,更像是一次迟来的“体质审计”,它无情地揭示了平日疏于运动的“欠账”,因而才显得如此面目可憎,令人“头皮发麻”。
![]()
那么,体测的真正意义应当何在?它不应异化为毕业路上的“拦路虎”,凭借一纸突袭式命令制造恐慌与不公;而应成为唤醒健康意识的“敲门砖”,引导学生走向积极人生的催化剂。先贤所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至今仍振聋发聩。运动,绝非可有可无的“自选项”,而是关乎一生幸福与成就的“必答题”;健康,更是不容挂科、必须修满学分的“终身课”。拥有强健的体魄,方能承载远大的理想,抵御生活的风雨,到那时,许多无谓的焦虑或许便能烟消云散。
基于此,笔者认为,体测作为督促学生关注身心健康的举措,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优良的初衷需要科学的路径与人性化的管理来实现。
![]()
首先,政策的出台必须具有前瞻性与稳定性。 类似与毕业挂钩的重要决策,应至少提前一学年,甚至从学生入学之初就明确告知,使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规划与锻炼。这种“提前量”不仅能缓解学生的突击压力,更能将体育锻炼内化为大学生活的常态,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从而真正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
其次,体测标准的制定需兼顾科学性与个体差异性。 高校在强化体育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基础条件乃至特定健康状况。避免“一刀切”的粗暴模式,探索建立更加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例如,在保证基本运动量达标的前提下,提供多种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或为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设立科学合理的免测、缓测或替代性方案。
![]()
归根结底,我们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让学生在体测中“过关”,而是要通过系统的体育教育、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及合理的激励机制,培养他们终身运动的习惯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只有当运动成为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需求,当健康的体魄与充盈的精神成为青年普遍自觉的追求,体测才能真正回归其“健康体检”与“积极引导”的本位,而不至于沦为一场场临阵磨枪的“噩梦”与无奈的吐槽。
让体测成为健康的起点,而非毕业的终点,这需要学校更精心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每一位学子对自身身体发自内心的珍视与投入。前路漫漫,唯有将“运动是必答题,健康是必修课”的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方能让青春的翅膀不再因体质的孱弱而沉重,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以最昂扬的姿态,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