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四川省消委会发布了关于2025年第三季度消费者投诉信息统计分析的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四川省各级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7758件;解决12905件,投诉解决率72.67%;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92.18万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消费者获得加倍赔偿金额1.08万元。全省各级消委组织接待来访、接受消费者咨询共计6683人次。
记者了解到,第三季度投诉按照性质划分涉及质量问题的投诉案件5594件,占总量的31.50%;售后服务问题3244件,占18.27%;价格问题2082件,占11.72%;虚假宣传问题1911件,占10.76%;合同问题1875件,占10.56%;安全问题1367件,占7.70%;假冒问题308件,占1.73%;计量问题284件,占1.60%;人格权益问题98件,占0.55%;其他问题(涉及多项投诉性质或难以归类的投诉问题)995件,占5.60%。从数据来看,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价格相关投诉位列消费者投诉前三。
从投诉商品种类分析,食品类、家用电子电器类和日用商品类的投诉占据了消费者投诉的前三位,其中家用电子类投诉与2024年同期相比呈显著上升趋势,食品类投诉环比下降达4.09个百分点。
按服务种类来分,生活、社会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及销售服务的消费者投诉居前三位,与2024年同期相比,教育培训服务类、电信服务类、互联网服务类等消费投诉呈增长态势。
绘画、AI创作等领域培训投诉成为新痛点
伴随就业需求升温与AI技术热潮蔓延,以“轻松赚钱”为噱头的绘画、AI创作培训市场迅速扩张,与此同时相关投诉量也呈爆发式增长,成为培训行业新的乱象重灾区。今年三季度教育培训服务投诉量占投诉总量比为7.3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3%,增幅位居服务大类的第一位。
经营者以短视频、直播等流量密集社交平台为载体,以“月入过万”“灵活就业”为核心卖点,搭配虚假成功案例与鼓励式营销话术,持续放大消费者对快速获利的渴望,强化通过培训就能轻松赚钱的观念;在签约环节,要么刻意隐瞒电子合同中退费违约金等关键条款,要么以“随时可退”“不满意全额退款”等口头承诺诱导消费者冲动付款,甚至诱导经济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开通分期付款,而消费者往往在“快速增收”的诱惑下,忽略对宣传真实性与合同细节的审查,直至学习后发现效果远低于预期、无法实现“赚钱”目标,才察觉掉入消费陷阱,此时商家则以合同约定为由拒绝全额退款,或收取高额违约金。
省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应保持警惕,避免轻信“高薪兼职”等宣传,理性看待低门槛高回报承诺,不盲目受虚假成功案例和鼓励式营销话术影响。签约前应仔细审查电子合同中退费规则、违约金比例等关键条款,可要求将“随时可退”等口头承诺写入合同文本,并注意留存宣传截图、沟通记录等证据。选择分期付款时需审慎评估自身经济能力,尤其是学生群体,不应轻信“兼职收入能覆盖分期付款”等不实承诺。相关平台应切实履行监管责任,短视频、直播等作为培训宣传的主要渠道,需严格核查入驻培训机构的营业执照、办学资质等信息,对“月入过万”“轻松赚钱”等涉嫌虚假宣传的内容建立前置审核机制,及时清理违规话术,同时应完善投诉响应机制,对消费者反馈的违规培训商家,应暂停其推广权限并协助维权。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培训行业的巡查与整治力度,重点查处虚假宣传、合同欺诈等行为,对多次被投诉的企业及未尽责平台纳入信用黑名单,推动培训行业回归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健康发展轨道。
酒店退订纠纷依然突出
随着在线预订成为酒店消费的主要方式,叠加节假日出行需求的集中爆发,酒店预订纠纷已逐渐演变为行业突出问题。从纠纷类型看,退改环节中,“未入住不可取消”“不可抗力不退费”等苛刻规则屡见不鲜;部分消费者甚至因商家系统处理疏忽遭遇“被入住”,即便提前沟通仍难以退款;履约环节中,“虚假满房”成为商家逐利工具,不少消费者提前数月预订的房间在节假日前夕被以“满房”“装修”为由单方面取消,随后却发现同款房型正以数倍价格重新挂牌销售。在信息披露层面,“照骗”现象普遍,平台展示的宽敞房型实为不足5平方米的“胶囊房”。
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在预订酒店时,应仔细阅读退改规则,特别是“不可取消”条款的具体适用情形;酒店方应严格履行退改承诺,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建立订单核销的双重验证机制,通过系统提示与人工审核相结合,避免因操作疏忽导致订单误核销;线上平台需加强对入驻酒店的资质审核与房源管理,完善订单退改系统功能,确保酒店处理进度实时同步,减少因系统故障或信息延迟产生的争议,此外,应针对酒店“虚假满房”“房型不符”等行为建立有效处罚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预付式消费引发投诉仍多发
预付式消费是消费投诉量较大的领域。预付式消费凭借预存款可享一定程度优惠的模式,在美容美发、健身、教育培训、家电销售等民生领域快速普及,既能帮助经营者锁定长期客户,也同时为消费者带来价格上的便利。但不少商家履约不规范、设置霸王条款、退费难等问题,预付式消费纠纷持续攀升,成为当前消费维权的高频领域。
具体表现在:一是商家未兑现承诺,如美容保健宣称根治病症却无效果、家电订购后以优惠过期为由拒按约定送货;二是通过格式条款限制预付卡转让,或收取高额转让费(如按合同金额15%收费),不合理排除消费者权利;三是消费者因家庭变故、健康情况等特殊情况要求退还预付余额时,商家以预付款概不退款强硬拒绝;四是商家频繁变更经营主体,导致履约困难;五是关门歇业导致退款难仍为维权顽疾。
对此,省消委会呼吁广大经营者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设置“概不退款”“高额转让费”等不公平格式条款,此类条款因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依法应属无效;应主动、清晰、全面地向消费者告知预付服务的优惠期限、服务范围、退款规则等关键信息,保障其知情权与选择权;对因家庭变故、健康问题等特殊情况提出退款的消费者,应本着诚信原则妥善协商,不得恶意推诿或变相拒绝。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应审慎考察商家信誉,优先选择资质健全、口碑良好的经营者;同时注意留存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避免轻信“口头承诺”;若发生纠纷,应及时向消委会或“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虚假宣传与退款难成为主要痛点
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其消费模式已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各大网络直播平台的普及,为消费者提供了“足不出户享服务”的便利,但也因虚假宣传、货不对板、退款壁垒、未成年人误消费等问题成为消费维权的热点领域。具体表现在:一是直播平台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如夸大课程“变现效果”、售卖假冒商品;二是商家或平台单方面取消订单、拒绝退款,或设置“多层审核”“举证难”等退款障碍;三是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大额消费,因监护人授权而引发纠纷;四是直播带货消费多为线上交易,消费者留存证据难,维权时面临举证困境。
对经营者而言,直播或平台宣传需真实、全面,不得夸大商品服务效果或售卖假冒伪劣产品;与消费者约定的退款、履约规则需明确,不得单方面取消订单或设置退款壁垒。对平台而言,应加强入驻商家资质审核,完善“直播录屏存档”和“交易凭证留存”等机制,协助消费者固定证据;同时建立高效的纠纷处理通道,避免“互踢皮球”。对消费者而言,网络消费时应选择正规平台,优先使用平台官方支付渠道(避免私下转账),留存直播录屏、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未成年人家长需加强监护,设置消费限额或权限。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聚焦网络消费维权,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整治力度,推动网络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全媒体记者 何馥君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李星彤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罗安舒
审核 | 涂伟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