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28日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一道命令让本就脆弱的加沙停火协议彻底沦为笑谈。以哈马斯违反停火协议为由,以军战机呼啸升空,导弹密集砸向加沙地带,而这份由美国强力斡旋促成的协议,墨迹未干就被炮火撕得粉碎。29日以色列国防军那句“已恢复执行停火协议”的声明,在12小时125次轰炸的事实面前,显得格外讽刺。
31日凌晨三点,距离协议到期仅剩六小时,杰巴利耶难民营的宁静被爆炸声划破。以色列一句“发现哈马斯藏匿点”,便开启了无差别轰炸模式,加沙城、汗尤尼斯、拉法等十几个城镇沦为火海。联合国公布的数字触目惊心:至少48名平民死亡,其中12名是稚气未脱的儿童,130多人在废墟中呻吟。停火协议生效后的十几天里,94名巴勒斯坦人丧生、344人受伤的记录,早已让“停火”二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
以色列口中的“违规”,不过是哈马斯武装人员对拉法地区以军的袭击指控,而哈马斯早已明确否认与该事件有关,并重申遵守停火协议的承诺。更具讽刺的是,以军所谓的“反击”,早已超出了自卫范畴。他们一边抱怨哈马斯移交17具遗体中存在“非被扣押人员”和“残骸”,一边忙着与美国协调,计划将加沙控制范围扩大到协议划定的“黄线”之外,目前他们已经掌控了加沙53%的土地。这种步步为营的扩张,搭配一次性投下153吨炸弹的狠劲,哪里还有半分遵守协议的诚意。
冲突的涟漪早已扩散到黎巴嫩南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蓝色头盔成了新的攻击目标。10月26日,卡夫·基拉村的法军哨所遭以色列无人机投掷榴弹,随后坦克炮口直指阵地。面对以军持续的挑衅,联黎部队当月三次发表谴责声明仍无济于事,最终法国士兵果断击落来犯无人机,用“必要防御措施”守住了维和底线。这一枪不仅是对挑衅的回应,更戳破了以色列“例行情报收集”的谎言,也让国际社会看清了维和部队面临的真实险境。
![]()
美国在这场混乱中的角色堪称微妙。副总统万斯嘴硬说停火协议“仍然有效”,但其团队却承认早已知晓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特朗普那句“以色列人应该反击”的表态,与其说是默许,不如说是公开纵容。这个长期以“秩序守护者”自居的国家,一边给以色列递上武器,一边用空洞的外交辞令粉饰太平,所谓的“国际部队进驻加沙”承诺,至今仍卡在以哈双方的分歧中难以推进。
国际社会的反应更显冷漠。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的逮捕令,在大国政治的掣肘下沦为一纸空文。全球舆论对加沙悲剧的共情,远不及其他地区冲突那般强烈,这种明显的偏心背后,是地缘利益主导的选择性关注。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伊朗的兵力调动、土耳其的军工展示,区域势力的暗中布局,进一步稀释了国际规则的权威性,让本就混乱的局势雪上加霜。
哈马斯与以色列的互相指责陷入死循环。以色列将每一次空袭都包装成“强力回应”,哈马斯则以推迟移交以方被扣押人员遗体作为反击,停火协议彻底变成双方舆论博弈的工具。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口中的“沉重代价”,最终都由加沙平民用生命买单,救援车辆上的红十字标志,如今竟成了被瞄准的目标。
![]()
这场冲突早已不是简单的以哈矛盾,而是国际规则体系的全面危机。当签字的协议挡不住炮弹,当国际法管不了单边行动,当维和部队沦为攻击目标,整个中东都站在了悬崖边上。以色列的强硬背后,是美国长期的支持与纵容;哈马斯的抵抗之中,是被压迫的绝望与愤怒;而国际社会的沉默,正在成为这场悲剧的帮凶。
两条路径清晰地摆在面前:要么重回谈判桌,在“两国方案”的框架下艰难寻求和解;要么继续在军事对抗的泥潭里沉沦,让中东“火药桶”彻底引爆。内塔尼亚胡的导弹可以摧毁建筑,但浇不灭反抗的怒火;美国的霸权能够左右舆论,却换不来真正的和平。当规则被肆意践踏,当生命被视为草芥,这场冲突没有赢家,只有无尽的苦难在这片土地上蔓延。现在的关键,不在于谁的武器更先进,而在于国际社会能否放下私利,真正捍卫那些被遗忘的正义与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