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闻悦朗读音频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让人有些无语的热搜。
广东一男子要求妻子和自己实行严格的AA制。
从家庭的日常开销,到孩子的学费、妻子看病的钱、车的保险费用等等都必须一人支付一半。
![]()
若是妻子一时之间无法支付,就要先写欠条,之后找到工作再把钱还给丈夫。
家中的两辆车也是一人使用一台,妻子没钱交保险,丈夫就会把那辆车锁住不让妻子开。
丈夫义正严辞,觉得这样的分配非常合理,妻子面对这样的“账本婚姻”,直言心痛到无法呼吸。
评论区很多网友,都对这样的婚姻表示不理解。
有人说:“怀孕、哺乳、孩子的姓氏A不A?”
有人说:“这样的婚姻早点离了吧!长痛不如短痛。”
网友们的留言,让十点君想起了一句话:
第一批坚持婚内AA的80后夫妻,不是出轨就是离婚。
这话虽有些绝对,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
当婚姻变成计算器,感情也就在计算中走到了尽头。
![]()
有人给婚内AA制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
工资自持、债务自负;家庭开销、按比例支出;彼此独立,和谐共处。
表面上看,婚内AA好像就是将各自的财物责任区分明白,但实际上,会主动选择婚内AA的人,大都A的不仅仅是钱。
十点君浏览了一些网友的发言,发现会选择婚内AA制的人基本可以分为3类:
1、追求安全感
@徐莉
AA制对于我们夫妻二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我和我老公的原生家庭都不太幸福,这也导致我们虽然相互依靠,却没有办法完全的信任对方。
之前我老公的妹妹离婚,他私底下了拿了20万,给他妹妹付了房子的首付。
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暗地里也庆幸过,我们俩的钱没有放在一起。
以现在的社会环境来说,婚姻完全给不了我安全感。
我很害怕像《我的前半生》里面的罗子君那样,付出了一切却得不到回报,最后还得和另一半撕破脸。
像现在这样把账算明白了,我心里才能踏实。
这跟爱不爱没有关系,主要就是图个安全感。
![]()
2、童年经历的替代性补偿
@侯雪媛
我小时候父母对金钱看管的比较严。
过年收的压岁钱全都会交给妈妈来管,想买点东西都得看我妈脸色,然后低三下四的解释半天。
这也就导致我长大以后,非常享受把“财务自主权”牢牢握在手里的感觉,我老公也是一样。
所以,在家里我俩经常上演这样的一幕:
我问他:你什么要买2000多的鞋?
他回答:你一瓶精华液差不多这个价格吧?
话说到这,这件事情就算翻篇了,谁也不会再计较什么。
虽然钱是分开管的,但我们都不会彼此隐瞒,会定期对一下存款,一起计划一下是投点股票还是攒着钱买房。
这样不求细节,只把控整体方向的AA制,我们双方都乐得自在。
![]()
3、女性对于经济独立的追求
@momo
我是主动提出和老公AA制的,我觉得女性伸手要钱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不独立的表现。
我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为什么要靠别人呢?
对于我来说AA制最大的好处,就是给自己攒足了底气。
自己挣钱自己花,这样在关系里就不会觉得有那种莫名心虚的感觉。
而且,我觉得当两个人都有能力把自己照顾好时,凑在一起就不是搭伙过日子,而是真正的互相欣赏。
毕竟钱分清楚了,权利也就平等了。
少了很多琐事的困扰,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
婚内AA看似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状态:
让夫妻二人各自掌管自己的收入,也共同分担家庭的支出,互不亏欠,清爽干脆。
可它却忽视了婚姻真正的“账单”,其实是一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往往比金钱更加重要。
![]()
曾看过网友@小智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和老公刚结婚时,经常因为做家务斗智斗勇。
比如明明约定好我做饭,他洗碗,可他每次都会故意拖延。
有时我实在忍不了就会自己去刷,结果就导致他更加的得寸进尺。
后来我就下定决心把碗放到臭都没碰一下,才彻底改正了他的坏习惯。
一开始这样勉强算是增加生活情趣,直到我怀孕……
从补品到孕检,甚至连生孩子住院的钱,都是我自己付的;
我孕吐、吃不下去饭,他不闻不问,甚至还嫌弃我孕吐恶心,影响他食欲。
有一次忍不住和他大吵一架,他说他又不能代替我难受,等孩子出生后的他多带孩子、多承担些孩子的开支就是了。
我本来也以为只要坚持到生产就会好一些,结果孩子刚出生不久他就调岗去了外地,还把他妈妈从老家接了来,美其名曰帮我照顾孩子。
所有之前建立的秩序、习惯统统都被打破,我也没有心思再去争了。
其实,婚姻中的“账单”,大致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
显性的部分很好理解,比如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日常支出……
而隐性的那部分,包括情绪价值、女性的生育损伤、因为生育牺牲掉的工作机会、抚养孩子所耗费的时间、照料老人所消耗的情感……
这些东西根本无法量化,也很难算的清楚明白。
即便在漫长的磨合中夫妻双方能够寻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可在这样泾渭分明的婚姻状态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也很容易因此变得痛苦扭曲。
![]()
天津有一对坚持AA制50年的老夫妻,为了避免互相占便宜,连冰箱里的鸡蛋都要标上名字。
菜刀一人一把,锅也分得清清楚楚,两个人各自买菜做饭吃,房间也是分开睡。
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维系婚姻,而是因为实在无法继续共同生活。
大爷控诉说,当年他母亲大年初一去世,大娘却在自家窗户上挂上红纸。
大爷想要撕掉,大娘坚决不让,甚至说:
老太太死了有我什么事儿,她过她的日子,我过我的日子。
大娘则控诉说,她在家里摔倒,大爷在一旁不但不同情她,还拍手称快。
之后大娘在家养伤,大爷明明在家却没有半分的问候,依旧看着京剧、哼哼哈哈的唱着小曲。
大娘的吃喝拉撒、去医院复诊都是由两位邻居帮忙照应。
在这样极端的AA制中,他们的两个女儿,也AA成了一人一个。
大女儿向着爸爸,恨妈妈在自己动手术期间和二女儿去了海南疗养。
二女儿则向着妈妈,她恨爸爸把这个家弄散了。
父母之间的纠葛,终究变成了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即便这对老夫妻最终离婚,这道伤痕却也永远的留在了两个女儿的生命中,难以抹去。
![]()
无论是从主动选择AA到无可奈何的牺牲妥协,还是从“普通”婚姻到相看两生厌的极致AA,说到底都是忽视了婚姻“隐性账单”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试图用一套可以量化的标准,去分割“隐性账单”时,只会为婚姻埋下更深层次的隐患。
最终两败俱伤,毁了自己也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对于婚姻这本账,最智慧的算法从来不是如何去算而是“不算”。
因为幸福的婚姻从来都是一笔互相亏欠、彼此滋养的“糊涂账”。
![]()
著名导演陈模瑛曾说:
结婚的前提是爱情,而爱情的本质是互相扶持。 对对方好很容易,难的是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困难和疲惫时,也要努力对对方好,互相搀扶着往前走。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饶平如和毛美棠的爱情故事。
他们二人相识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两个人都出身优渥,从不为柴米油盐发愁。
可是在那样的年代,优渥的生活环境,很快就被穷困潦倒所取代。
难得的是,他们二人并没有因此抱怨争吵,反而选择携手直面风雨。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活开支,饶平如开始学着经商,可惜生意不佳,后来他又上夜校学会计,去面试粮食局等各种各样的工作。
美棠也没有闲着,从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也洗手做羹汤,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可惜平静幸福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饶平如就被送往安徽六安汽车齿轮厂劳教,那个时候他们最大的孩子才刚满9岁。
即便如此美棠也从未想过抛弃丈夫。
![]()
留在上海的她,独自一个人拉扯着5个孩子,为了生计去街道生产组里干活,甚至变卖家中物品补贴家用。
在汽车厂劳改的平如,也时时刻刻记挂着妻儿,平日里省吃俭用,把挣到的所有钱都寄回了家里。
这样两地分居的日子,一过就是22年。
晚年时美棠重病认不出平如,平如就每天陪在她身边,为她画下年轻时的模样。
海水永不干,天也望不穿,红尘一笑和你共徘徊。
这首他们年轻时爱唱的歌,成了他们爱情最好的注脚。
像这样的婚姻,在老一辈里并不罕见。
就比如我外公外婆。
外公年轻时在外地工作,外婆为了让外公没有后顾之忧,主动放弃了晋升,只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两个孩子、伺候公婆。
外公会把自己的九成工资都寄到家里,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不舍得多花一分钱。
外公退休的那一年,外婆生了一场大病,外公寸步不离的在医院照顾了外婆一个多月。
外公常说,我亏欠你外婆的太多了,一辈子都还不清。
要是当初她不放弃晋升,说不定后来的成就要远远超过我。
外婆听了就只是笑着说:胡说,明明是我欠你的。
他们两个从来不会去计较谁付出多、谁付出的少,只会在对方需要自己的时候主动多承担一些。
就这样互相承担,互相亏欠着过了大半辈子,却也依旧甜蜜。
![]()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曾说:
爱情和婚姻的最高境界,是两个人共同达到一种生命状态,是“我们”而不是“你和我”。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良性亏欠”,是你懂得我的迁就,我懂得你的付出的“糊涂账”。
这不是负担,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甜蜜牵绊。
这份牵绊所构造的是荣辱与共的义气,是风雨共担的默契,更是日常琐碎生活中发自内心的疼惜。
它让两个独立的灵魂,在互相依赖彼此成就中联结的越发紧密。
当爱情褪去、激情散去,支持婚姻走得更远的,也正是这份超越了得失的难得“糊涂”。
![]()
美剧《傲骨贤妻》中有一句话:
婚姻最大的魅力,其实是在于探索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究竟能达成多么深度的连接。
婚姻中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谁付出的多,而是无论顺境逆境,都愿意共同承担的决心。
这份决心,让“我”变成了“我们”,让计较让位于担当,最终活成了彼此生命中无法分割的存在。
愿你我都能有一位愿意和自己“糊涂”过一生的伴侣。
参考资料:
1、热度新闻《广东一男子要求和妻子AA制》
2、曾奇峰心理工作室《AA制的婚姻,根本没打算白头偕老?》
3、人物《【AA制50年】夫妻离婚始末》
4、有意思报告《那些婚后AA制的人,后来都怎么样样了?》
作者 | 森森是葡萄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