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的影视剧中,姜子牙在渭水钓鱼,求贤若渴的周文王遇到了姜子牙。周文王想要请姜子牙出山相助,姜子牙却要周文王为他拉车,最后姜子牙得出一句谶语——“文王拉车八百步,大周天下八百年”。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大周天下,其实在周幽王驾崩之后,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后面的东周,进入了春秋和战国时代,诸侯奋战,列国争雄,周王室的影响力逐渐缩水,一直到大周覆灭。
周朝的由盛转衰,周幽王之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么,周幽王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我们先来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来探索一下。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幽王“废申后,去太子”,从而导致申侯怒火中烧,于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周幽王见到敌人来袭,于是“举烽火征兵”,希望临近诸侯能够看到烽火之后,进京勤王,然而结果却是“兵莫至”,一个诸侯也没来,最终,敌军“杀幽王骊山下”,还掳走褒姒,还把周王室洗劫一空。
![]()
为什么周幽王点燃烽火之后,没有一个诸侯来勤王呢?《史记·周本纪》是这样记载的,说是“褒姒不好笑”,属于冰山美人,“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可以说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还真是煞费苦心啊,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但是褒姒就是不笑。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周幽王突发奇想,于是“烽燧大鼓”,一边点燃烽火,一边开始击鼓。周王室与诸侯有过约定,“有寇至则举烽火”,因此很多诸侯看到烽火狼烟,于是纷纷前来勤王,但“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诸侯们发现被耍了,而褒姒却笑了。这就是《史记》中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那么,周幽王之死,真的是因为“烽火戏诸侯”吗?现代史学家钱穆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委巷小人之谈”,不足为信。为什么呢?因为“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的确,一群大老爷们儿着急忙慌的赶来勤王,听说没有敌人就又回去了。这不就是“狼来了”的故事吗?这有什么好笑的呢?钱穆进一步指出,“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而后来,清华简上也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所以,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可能有待商榷。
![]()
那么,对于周幽王之死,左丘明又是怎么说的呢?左丘明在《国语》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而这个时候伯阳父预测“周将亡矣”。为什么呢?伯阳父说,“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直到周幽王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这就是《国语》对周幽王之死的记载。而《国语》的这一段几乎是原封不动的出现在《史记》中。但却只字未提“烽火戏诸侯”。按照《国语》的记载,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山川崩塌这样的天灾,在当时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而导致民心涣散,最终周幽王十一年的时候,被灭亡。
按照《国语》的记载,周幽王之死是个谜团,但可以肯定的是,周幽王继位后的第二年,发生了颇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当时的太史令伯阳父预测说,这是“大周将亡”的征兆,为什么呢?因为“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现在“三川竭,岐山崩”,是“天之所弃”、“周将亡矣”的征兆。伯阳父还预测,“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从周幽王二年发生的三川皆震到周幽王十一年幽王乃灭,刚好十年。所以,从《国语》的这个记载,周幽王之死,是伯阳父的预测,导致人们对幽王厌弃的结果。
![]()
对于周幽王的最终结局,《史记》和《国语》都是基本相符的,因为周幽王继位后不久发生了山崩地震、川河枯竭这样的自然灾害,在周幽王十一年的时候,周幽王不复存在。但《史记》不仅记录了周幽王废王后、废太子,改立褒姒为王后,改立伯服为太子。这才招致西周灭亡。只不过,这个其中,司马迁故事性的加入了“烽火戏诸侯”。
其实司马迁给周幽王安排“烽火戏诸侯”这出戏,主要还是为了凸显周幽王败亡的必然性。因为按照《国语》的记载,周幽王“亡得冤枉”,而《史记》给他加上了“废长立幼”破坏周礼,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这样西周的灭亡才具有必然性。只不过,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用小说家的笔法来个周幽王加戏,的确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