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1月1日上午,《微型诗史话》新书发布会在重庆市南岸社会主义学院皓月楼三楼会议厅举行。本次新书发布会,是由重庆市诗词学会指导、重庆市渝中区诗联书画院主办、重庆微型诗研究所承办。《微型诗史话》著作者唐元龙,华心,该书由北京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
![]()
重庆市诗词学会荣誉会长、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员方慰三,重庆市诗词学会会长蔡有林,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杨耀健,重庆市诗词学会顾问王端诚,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诗词学会原副会长万龙生,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渝中诗联书画院院长唐学荣,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邓庆伟,何阳义,重庆市诗词学会书画院副院长程琼玖,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胡亚民,渝中区作协副主席樊家勤,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王正宁,中国微型诗社顾问师运山,南岸区作协主席、重庆市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杨金帮,南岸区作协副主席林克于、曾绍仑、秘书长周永素;重庆市龙门浩职业高级中学党委书记韓勇,重庆市龙门浩职业高级中学纪委书记李俚,原重庆市龙门浩职业高级中学校长、书记章方学;原渝中区作协主席阿蛮;重庆市江北区作协副主席阿黛等嘉宾与各界人士出席新书发布会。
《印象重庆网》总编许江涛,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重庆分公司总经理仲树昌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还邀请了冯况剑、曾吉林、周发俊、潘云国、王学友、贺华琴、熊家林、王明学等作家、微型诗诗人共计70人出席会议。绘莉主持会议。
![]()
蔡有林首先在会上致辞,他说:今天《微型诗史话》新书首发会在重庆隆重举行,我代表重庆市诗词学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在这喜庆的时刻,我想说三个一、即三点感想。一群令人敬佩的老诗家。先说重庆诗词学会的老诗家。本月9日至11日,本会原副会长万龙生、王端诚先生倡导建立的东方诗风论坛暨格律体新诗研讨会,在上海松江召开了全国性会议。会上展示了重庆在格律体新诗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领先的成果;19日,在重庆华科公司召开了本会原会长汪崇义、顾问余恢毅合著的诗书集《吃茶去》举行首发茶会;今天,本会原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唐元龙先生和华心先生合著的《微型诗史话》新书首发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另外,本会原会长凌泽欣先生和本会原副会长陈仁德先生合著的《巴渝两家诗选》也公开出版发行。这些壮心不已的老诗家,令我们赞叹!佩服!
再说说前来参加今天新书发表会老诗人、诗评家。你们相当部分已入耄耋之年,但还在为中国诗歌的发展、特别是微型诗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是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的榜样!一本里程碑式的诗歌史。唐元龙、华心先生合著的《微型诗史话》一书,记述了古今中外的微型诗论,展示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微型诗。是一本记述中国微型诗的简史,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研究价值。是一本里程碑式的微型诗歌史。为整个中国的诗歌通史,增添了宝贵的篇章。
一条源远流长的诗歌路。中国的微型诗,从“候人兮猗”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再到“网”再到“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到“她把带血的头颅放上天枰,让所有的苟活着失去重量。”微型诗源远流长,微型诗的路,定将越走越远、越走越长!在这条长路上,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重庆诗家、闯将!祝《微型诗史话》新书首发会圆满成功!
![]()
杨金帮在会上致辞,向《微型诗史话》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他赞扬该书著作者用大量的微型诗萌发及发展的历史资料,收录了大量的微型诗作者的微型诗作品、诗家评论,展现了微型诗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的大好局面。
王端诚即兴献诗一首:
唐元龙、华心著《微型詩史話》出版发行志賀
一卷书成实苦辛,
见微知著显真心。
三行可写情中景,
片纸能传韵里神。
含蓄咏诗休怪短,
精研为论始知深。
煌煌大著传文苑,
信史昭然付后昆!
微型诗前辈姚益强之子姚迅发言,他回忆了父亲参与支持微型诗工作的过往,为父辈们为微型诗事业奋力写作及拼搏精神感到荣光。
![]()
创作团队唐元龙,华心,刘有权,曹建红五位发表百字感言
《微型诗史话》创作团队唐元龙,华心,刘有权,曹建红五位发表百字感言,各自深情表达了创作微型诗的感悟及心得。
![]()
第一作者唐元龙介绍《史话》的创作经过
《微型诗史话》第一作者唐元龙介绍《史话》的创作经过,他说:1996年1月15日,位于祖国西南一隅的重庆市,正值冰冷的寒冬时节。然而,此时的古渝州却传出了一声响亮的“惊雷”。 一群最先感知“雷声”的人,正聚集在渝中区人民公园长亭茶楼相互庆祝哩。
读者朋友们,别以为笔者是喝醉了酒在打胡乱说。因为我说的“惊雷”不是天空中的自然现象,而是指文学界中的诗歌领域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诗体--微型诗。这新增的诗体,不是一个文化的“惊雷”吗?
三行以内的诗,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史中,总是不断地出现。 如战国时期的《易水歌》、汉朝的《大风歌》......人们不但读它、 唱它,而且还经常引用它。但这种诗体,却被附加于其他诗体中, 就像古代的妇女一样,只能默默地服从一切,苦了一辈子,却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为了称呼的方便,被迫在父亲的姓前面加上丈夫的姓--妻子完全成了丈夫的附庸。
正因为各种的社会原因,这种三行以内的诗,在悠久文化历史长河中整整孕育了五千年。现在,一群有创新精神的重庆老诗人,终于让这种诗体得以分娩,且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微型诗。并且,老诗人们还通过结社的方式,自费创办属于自己、也属于整个中国的第一张微型诗报,使微型诗人从此有了展示作品的阵地。
在《微型诗》创刊词中写道:“微型诗是从小诗中生发出来的一个分支。由于人们业已习惯的小诗最少的句式是四行体的绝句,因此比小诗更小的微型诗的体式是1-3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到的诗歌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一种新的天地。”
重庆的诗人们也把这份喜悦,通过口头、电话、书信等方式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给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
截至2025年,《微型诗》年满29周岁,已经走过艰难的初创阶段和过渡阶段,步入了巩固发展时期。更为可贵的是,不但重庆老诗人们办好了微型诗的纸刊和网刊,而且还成立了微型诗研究所。这对于总结创作微型诗的宝贵经验,提高微型诗的创作质量是具有更加积极作用的。因而,全国的诗人和诗评家纷纷称赞重庆是中国微型诗的重镇,认可重庆是华夏微型诗的中心。
《微型诗史话》后记作者曹建红介绍参与本书的编辑出版经过。
会上,万龙生畅谈《微型诗史话》发行的重要意义,他说:通读《微型诗史话》全稿,我觉得其意义还在于通过确凿的证据, 论证了一个事实:每首三行以内的诗虽然古已有之,但这种渊源只能说明微型诗存在的合理性,而作为一种诗体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重庆一群老诗人从“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小诗中剥离出来而创建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第一个将自已诗集命名为《微型诗集》的蒋人初先生,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这本薄薄的小书会使自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彪炳史册。
《史话》通过确凿的证据,论证了一个事实:1988年蒋人初创作的《微型诗集》出版后,微型诗在重庆产生、发展以至扩展到国内外华人诗界。这无疑是重庆那群老诗人对于中国新诗的一项重大贡献。
30年不算长也不算短,但是对微型诗而言,这30年时光的确没有虚度。尤其是21世纪之初,得网络之助,微型诗的发展就更加兴盛。这当然令人欣慰。当初为微型诗的创建、发展尽心竭力,而今已不在人世的老诗人们当会含笑于九泉之下。
![]()
杨耀健点评新书
杨耀健点评新书《微型诗史话》,他说:《微型诗史话》出版发行来之不易,我曾参加过有关微型诗创作与讨论的会议,见证了微型诗的发展过程,该书作者曾亲自参与微型诗初创时期工作,故呈现的史实真实可信。
![]()
刘有权作为微型诗史料丛书总编感慨万分
刘有权作为微型诗史料丛书总编也是感慨万分,他说:我为重庆诗人们在诗坛高举,“微型诗”、“格律体新诗”大旗而骄傲、自豪。
我作为“微型诗”的耕耘者之一,我亟期盼“微型诗”的这张重庆文化名片,能在全国叫响。微型诗发端于重庆,《微型诗史话》是微型诗发展历史的再现。在我人生晚年,我仍联络同道,成立了“重庆微型诗研究所”,并积极筹备出一套《微型诗史料丛书》,为“微型诗发展史提供一份较翔实,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今天的《微型诗史话》新书发布会则是该《丛书》出版的良好开端。 (曾绍仑/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