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在创投圈里有个外号,“机器人梦工厂背后的神奇教授”。
他在东莞松山湖搞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不算不知道,一盘点吓一跳,居然走出了80多家科技公司,里面还藏着6家独角兽。
这些公司加起来估值超100亿美元,硬是把硬科技创业做成了“可复制”的生意。
![]()
现在这模式还传到了宁波、常州、重庆等地,批量催生硬科技团队。
把学术和产业捏得这么紧,还能持续出成果,李泽湘这套“创新流水线”,确实有点东西。
![]()
从课堂到厂房:汪滔的创业起点藏着什么
李泽湘的创业探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
1999年,他和同事一起创办了固高科技,专门做运动控制和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
这家公司熬到2023年在深交所上市,算是给硬科技创业打了个样。
![]()
但创办过程中,李泽湘发现了个大问题。
高校里的知识和产业端的需求,简直是两条平行线,学生就算成绩再好,想把技术变成能赚钱的产品,难度堪比登天。
本来想只看学生的专业成绩筛选创业者,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那些上课最多、分数最高的学生,在转化知识这件事上,反而没什么优势。
![]()
2004年,李泽湘在哈工大深研院搞了个教改班,照着港科大的模式培养工程师。
这批学生里,有人参与了固高科技的研发,还有人后来成了大疆的核心力量。
更有意思的是,有8名学生一起创业失败后,各自单干,现在在半导体封装设备领域都站稳了脚跟。
![]()
这让李泽湘明白,团队协作能力,比单纯的书本知识重要多了。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门机器人比赛课程。
2004年,为了备战Robocon大学生机器人比赛,李泽湘在港科大开了门项目制课程。
平时对传统课堂没兴趣的汪滔,连着上了两次,最后拿了香港冠军和亚太季军。
![]()
在做机器人的过程中,汪滔和团队靠着深圳的供应链优势,快速迭代样机。
后来他们把项目改成毕业设计,搞起了航模飞机的飞控器。
![]()
读研期间,几个人在深圳莲花北村的民房里,凑出了大疆。
大疆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2007年,公司刚创办一年,团队就散得只剩一个出纳。
汪滔找到李泽湘,李泽湘没说太多大道理,帮他分析了问题,给了笔钱,还把教改班的毕业生引荐给他。
2013年,大疆推出Phantom2飞行拍照产品,国内投资机构还把它当玩具公司。
李泽湘通过朋友把样品送到硅谷大佬手里,靠着他们的认可,无人机这个赛道才慢慢被重视起来。
![]()
疆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硬科技能做世界级品牌,更验证了李泽湘那套项目制学习的可行性。
全国复制的秘密:政校企怎么凑成“创业铁三角”
硬科技创业难,难就难在三个坎:产品定义、供应链、技术转化。
对学院派创业者来说,产品定义更是头号难题。
云鲸智能的创始人张峻彬,是第一个入驻XbotPark的创业者。
![]()
他一开始试了高尔夫捡球机、盲人导航仪,都没成。
后来转向扫地机器人,当时市场上已经有iRobot、科沃斯这些巨头,周边还有不少代工厂。
张峻彬团队蹲在市场里调研很久,最后做出了能自动洗拖布的新产品,才算杀出一条血路。
这背后其实暴露了传统工科教育的短板。
![]()
现在的工科课程,大多是老师出题学生答题,毕业设计考完分就结束。
学生根本没机会去市场里找问题,更别说定义问题了。
李泽湘后来改了规矩,不让学生做现成的题目,让他们组队去调研,自己找问题、想方案,再整合技术和供应链解决。
这么一改,他带的十个毕业生里,九个都去创业了。
![]()
2014年,东莞再推“机器换人”,李泽湘和两位教授一起,向东莞政府提议建XbotPark机器人基地。
他们想把之前的创业探索系统化,批量培育面向消费端的科技企业。
为了解决人才问题,2015年他们和广东工业大学搞了粤港机器人学院,后来东莞理工也加入了。
本来想让学生大三进基地实践,结果发现他们前两年学的理论全忘了。
![]()
无奈之下,他们借鉴了国外高校的课程设计,把项目制课程提前,让学生边做项目边学数理知识。
这套“1地+1(N)校+1平台+1园区”的模式,慢慢跑通了。
政府负责政策、资金和空间,高校提供人才,XbotPark做孵化,园区负责落地。
2020年底宁波落地后,17期科创训练营招了791名学员,74个项目里三分之一留在宁波创业,现在总估值已经到了6.5亿元。
![]()
重庆、香港、深圳、长沙等地也陆续复制了这套模式,覆盖了智能设备、养老科技、农业监测等多个领域。
很显然,这套模式能跑通,政府的主导作用少不了。
合作高校会设灵活的二级办学平台,学生要是不适应项目制学习,还能退回原专业毕业。
高校老师也得转变思路,不能只搞学术,得懂产业需求。
![]()
李泽湘常说,中国未来要靠工程师红利、创业者红利,但大学得先做好准备。
传统工科教育课程太多,学生天天忙着上课,根本没精力琢磨创业的事。
而他搞的新工科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科创、产业串起来,让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同频。
从固高科技到大疆,再到XbotPark孵化的一堆独角兽,李泽湘用二十多年时间,搭建起了一条硬科技“创新流水线”。
![]()
他没搞什么复杂的理论,核心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找问题、练能力,再通过政校企协同,给创业者搭好舞台。
现在各地都在搞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硬科技支撑。
李泽湘的这套模式,或许能给更多地方提供借鉴。
毕竟,硬科技创业不是靠单点突破,而是要靠生态加持。
当教育能持续输出创业者,产业能提供落地土壤,资本能精准赋能,硬科技才能真正批量开花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