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2.9万买的宝马,合格证竟然是假的?!”
江苏某地,刘先生两年前花32.9万元在当地经销商处购买了一辆宝马轿车,开了两年多一直相安无事。可当他去年检时,却被告知车辆合格证是伪造的!
经销商得知后竟称“拿错车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乌龙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2021年3月,刘先生看中了一款宝马3系轿车,经过反复比较,他在泰兴市一家宝马经销商处下了订单,总价32.9万元。
提车那天,刘先生兴奋不已,仔细检查了车辆外观、内饰,一切都很满意。销售人员也很贴心地为他办理了各种手续,包括合格证、发票、保险等一应俱全。
刘先生心想:“这下终于有自己的宝马了!”
两年多来,这辆车陪伴刘先生走过了大街小巷,无论是上下班通勤还是周末出游,都表现得相当不错,他对这次购车体验非常满意。
可谁知道,2023年10月,当刘先生按期去车管所年检时,工作人员仔细检查了他的车辆合格证后,脸色瞬间严肃起来。
“先生,您这个合格证有问题。”
“什么问题?”刘先生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
工作人员指着合格证上的编号说:“我们查询了系统,这个合格证编号对应的车辆信息与您的车完全不符,这很可能是一张伪造的合格证。”
刘先生瞬间瞪大眼睛:“怎么可能?我是在正规经销商那里买的车,怎么会有假的合格证?”
年检无法通过,刘先生当即联系了当初的经销商。
经销商负责人听到消息后,也表示很震惊,承诺会立即调查此事。
几天后,经销商给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解释:“刘先生,真不好意思,我们当时拿错车了。”
原来,经销商称,当时店里同时有两辆相同型号的宝马3系,一辆是正常销售的商品车,另一辆是用于展示的样车,两辆车的外观完全一样,但样车的合格证早就被厂家收回了,他们给刘先生的是一张复印件。
“复印件?!那我这两年开的到底是什么车?”刘先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经销商解释道:“您开的确实是正品宝马,只是我们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把样车当成商品车卖给了您,真正的商品车还在我们仓库里。”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32.9万买车,买了个样品?这是什么神仙操作?”
“开了两年才发现,经销商心也够大的!”
“样车卖给客户,这不是欺诈吗?”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经销商将展示样车当作商品车出售,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本案中,经销商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律师这样看:
从客观事实来看,经销商确实将展示样车当作全新商品车出售给消费者,并提供了虚假的合格证,这种行为在客观上具有欺骗性。
关于主观故意的认定。经销商声称是“拿错车”,属于工作失误,但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作为专业的汽车经销商,对于商品车和样车的管理应当有严格的区分制度,“拿错车”更像是事后的托词。
根据《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消费者可以主张的权利包括:
1.撤销合同权:基于经销商的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撤销购车合同,要求退车退款。
2.三倍赔偿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要求经销商支付购车款三倍的赔偿金。
3.更换权:消费者也可以选择要求经销商提供真正的全新商品车。
经销商应承担的责任:
除了民事赔偿责任外,经销商的行为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根据相关规定,销售伪造合格证的车辆,可能被工商部门处以罚款并责令停业整顿。
最终,经过多轮协商,刘先生选择了更换车辆的方案。经销商同意为其更换一辆全新的宝马3系,并补偿其两年来的精神损失费2万元,同时承担了重新上牌等所有费用。
3
03深刻教训
32.9万的宝马,竟然是展示样车,消费者如何防范?
买车本是人生大事,谁会想到在正规经销商处也会遇到如此离奇的事件?
有网友热议:“样车当新车卖,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欺诈吗?经销商的管理制度在哪里?”
也有网友表示:“消费者买车时确实应该更加谨慎,但主要责任还是在经销商。”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案例给出了几个重要启示:
1.购车时要仔细核对合格证信息,确保车架号、发动机号等关键信息与实车一致。
2.保留好所有购车凭证,包括合同、发票、合格证等,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3.选择信誉良好的经销商,虽然正规经销商也可能出现问题,但相对更有保障。
4.及时年检很重要,本案如果不是年检发现问题,刘先生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买的是样车。
对于经销商而言,这个案例更是深刻的警醒:
现代消费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任何欺诈行为都可能面临严重后果。建立完善的车辆管理制度,确保商品车和样车严格区分,是经销商应尽的基本义务。
本是天经地义的诚信经营,但谁会想到连正规经销商都可能在基本的车辆管理上出现如此低级错误?
这起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在任何消费场景下,诚信都是最基本的底线,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营者,都应该以诚相待,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