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近年来,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创新中医药文化表达与传播模式——
在上海地铁2号线与10号线交汇的南京东路地铁枢纽站,日均数十万至上百万客流穿梭于此,而这里60米全玻璃落地的非遗长廊总能留住行人脚步——橱窗内,中医外科、妇科等8大专科齐聚,16项中医药非遗项目鲜活呈现,打破了中医文献“高深莫测”的刻板印象。
![]()
这仅是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下称“文献馆”)推动中医药贴近生活的一个缩影。作为有近70年历史的机构,它以年轻化、故事化、生活化创新,让中医药成为群众“看得见、用得上、喜欢学”的身边文化。
理念革新 “年轻化”激活中医药生命力
穿行于上海黄浦区繁华街头,幽深小巷尽头的文献馆院落,透着“大隐隐于市”的韵味。但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贾杨的心中,“让海派中医走出百米巷陌,融入生活”才是核心课题。
“我们要将中医文献里的精华生活化,让这些古老智慧从文字里走出来,融入老百姓的日常。”贾杨的这句话,是文献馆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的核心,而“年轻化”则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关键破局点。
早在2017年,文献馆便开启年轻化探索,创作中医微电影,让中医文献“走”下书架,融入生活。同期,文献馆申报的“海派中医地铁专列公益宣传”项目成功入选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同年9月,2号线“跨时代,传递爱”与10号线“小手法,大未来”两列中医文化地铁专列同步上线,聚焦儿科健康,开展海派中医科普。
专列内外的车厢、灯箱与屏幕上,一幅幅融合复古与时尚风格的漫画,生动呈现十二时辰养生法、八段锦、药膳、捏脊等中医特色内容,更与车厢移动电视、地铁站LED屏滚动播放的《同舟共济》形成呼应。“当时很多年轻人赶地铁时会停下来看,说‘原来中医这么时尚有趣’。”贾杨回忆,这一系列尝试首次让海派中医以鲜活、新潮的形象走进中青年视野。
![]()
2024年,文献馆与上海明圆美术馆联合推出“中医正青春——文化艺术邀请展”,更将年轻化创新推向新高。展览围绕“器、物、理、愿”四大主题,打造七个沉浸式空间,用视觉、嗅觉、触觉甚至VR技术让观众“触摸”中医美学。
艺术家邵旻以红花、姜黄等中药材为染料创作《生长》,诠释“药染同源”;张羽将“熏蒸”疗法转化为艺术语言,让中药气在宣纸间晕染出独特纹理;查国钧以《易经》为基底,用抽象画诠释“天人合一”。展览还设古籍阅读区,近百本复制古籍供观众翻阅。“有大学生说,翻到清代《本草图解》才发现,里面的植物画比插画还精致。”贾杨说,“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对中医精华的表达,让我们大开眼界。中医千年传承,每个朝代都有青春岁月,如今我们要用新方式诠释它的大美。”
跨界创新 “故事化”讲好中医药故事
在跨界传播领域,文献馆以“真实故事”为核心,让中医药从“抽象理论”变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叙事”。
2017年起至今,在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资助项目下,文献馆用《同舟共济》《归来》《传人》3部中医科普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中医药文化的不解之缘。
故事源头是贾杨女儿的亲身经历:2007年,这个仅三斤八两的早产儿,靠父亲十年“粥油滋养”与“三千余次捏脊”,从羸弱婴孩长成健康少年。这份与中医深度绑定的成长记忆,成为影片最动人的“生活底色”。
作为开篇的《同舟共济》,虽无专业演员参演,却凭借质朴真实收获近1000万浏览量。“很多观众留言说,‘原来中医不是神秘的偏方,就是一碗粥、一次推拿的坚持’。”贾杨说,“这种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故事,比单纯解读《黄帝内经》的理论更能打动人。故事化传播的魅力,就在于让抽象的中医智慧变得可感、可触。”
不仅如此,三部曲还呈现出清晰的传承脉络:《归来》中,中医师老贾有感于父老乡邻对中医药服务的渴求,捐出老宅改建“新场海派中医文化基地”;《传人》里,贾杨女儿本色出演的角色小贾,研发中医双语APP(应用程序),让中华文化瑰宝走向世界。“其实传承不一定是复制职业。”贾杨说,“她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中医,让更多年轻人通过APP了解‘怎么用穴位缓解头痛’‘不同节气该吃什么’,这也是一种传承,而且是更贴近时代的传承。”
2025年大暑时节,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打造的“五音能量场,暗香随弦动”的音乐会,更是将“故事化”跨界推向新高度。
演出以《黄帝内经》“五音疗疾”为核心,打破“民乐独奏”模式——西洋乐演奏家围圈伴奏,民乐演奏家主打,形成“众星拱月”阵型,以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脏,用音乐搭建疗愈场景,在极简主义舞台空间中引导观众完成“调神、通络、归元”的身心疗愈。
为了让观众不只是“听故事”,更是“走进故事”,音乐会还加入了中医导引功法互动。每首乐曲开场前,“巢氏导引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海朋会带领观众做1~2分钟的简易动作,引导大家从“动”入“静”,实现身心放松,沉浸在这场音乐疗愈中。“现场观众在‘吸气展肩扩胸’的引导声中,体验着音乐与肢体的共振。这种创新尝试让中医五音理论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贾杨说,现场300多位观众无一中途离场,氛围热烈。
科普落地 “生活化”筑牢传播主阵地
近年来,文献馆将中医养生知识植入地铁站、社区、旅游等高频生活场景,让“治未病”理念从文献文字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地铁站是文献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起点。自2017年起,馆方便与上海地铁集团合作,让中医知识走进通勤场景;2024年,双方合作升级,“医道传承——非遗映象展”在地铁站南京东路站文化长廊亮相,这是中医药非遗首次以集中展陈形式进入地铁。通过图文解读、非遗项目复刻,乘客短暂驻足就能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很多年轻人赶地铁时会停下来拍照。”贾杨说,“这比在馆里办10场展览都管用,因为它出现在老百姓的‘必经之路’上。”
校园也是中医药文化扎根的重要阵地。文献馆从徐汇区高安路一小的“杏林育桃李,岐黄校园行”嘉年华起步,逐步覆盖黄浦、宝山等多区学校,并设计“中医拾趣”差异化课程:低年级学生跟着老师认草药、学按合谷穴,用手账本记录“中医发现”;初中生则探讨“春分养生”“风热与风寒感冒的区别”,理解辨证思维。最让贾杨难忘的是一位校长反馈的细节:“一名一年级小学生见妈妈感冒,外公要煮姜汤,立刻提醒‘得先辨风热还是风寒,风热感冒不能喝姜汤’……”贾杨坦言:“孩子能把知识用在生活里,就是生活化传播的意义——让中医药成为守护家人的小技巧。”
在地铁站与校园之外,“中医+文旅”融合则让传统文化在古镇风光中焕发新生。由文献馆与新场镇政府联合打造的新场海派中医文化基地,扎根新场古镇,坐拥两处区级文保建筑,依托“方氏针灸”“蔡氏妇科”两项市级非遗,成为“中医药+文旅”的新尝试。
基地内,海派中医文博馆打破传统边界,集线下展览、AI互动、元宇宙体验于一体,游客可“对话”历史名中医、虚拟学习经络;“先生对门”生活中医体验空间则是“养生秘境”,太极、中医针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展示绝活;“中医音乐读书”平复心绪,“养生食堂”与“园田居”民宿提供全套养生服务。每月举办的沪上“生活中医市集”,更让中药香囊制作、经络拓印等互动项目融入古镇旅游。
“我们搞传播,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让年轻人喜欢、老百姓能用。”贾杨表示,这份实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以中医药为载体,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让中医文献“走”下书架,成为惠及全民的生活智慧。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张霄,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佩兰 视觉|花椒

![]()

![]()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