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黄超 撰稿蒲公英
黄超,一位在河南郑州县城出生的小镇做题家,与旁人想要“做大做强”相比,他更想要“做小做精”,从创业最开始就深耕城市郊区,6年便开出5家不同的小而美纯中医专科医馆。
他不仅开小而美的医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还热衷于游历四方,特别擅长从各行各业中挖掘出适合中医的发展之道。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十分会“生活”的中医人,他时常能够从小事情中感受到幸福与乐趣,从不缺席家里的每一件小事,能够将生活、家庭、事业之间平衡的非常好。
在医馆君眼中,他就是中医界里的“纳瓦尔”,不仅极具商业思维,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同时还心怀大爱。做民营医疗的同时该如何兼顾公益之事,也被他研磨出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方式。
这样一位年轻有为且极具智慧的85后青年中医,是如何理解事业、家庭与人生的呢?
![]()
PART.01
丢掉“铁饭碗”,在体制外寻求新机遇
身边的亲戚家人有些是从事卫生医疗工作的,从小就深受家庭影响的黄超在高考时便选择了中医学。毕业之后,他曾在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始终杯水车薪,难道要为了所谓的“铁饭碗”一辈子困在饿不死但也撑不起家的窘困局面里吗?黄超思索着。
虽出身于基层医疗家庭,但黄超从小生长的环境并没有很优渥,他常常目睹父母因为金钱而烦忧。他太熟悉那种想做的事情因为钱而无法顺利进展的无奈,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未来也总是因为钱而困扰。
再加上和高中初恋已经在一起十年了,也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作为一位有担当和责任心的男人,若是因“钱不够”而无法撑起整个家庭的责任,这是黄超内心觉得有些挫败的事情。
再三思索,他还是决定辞职,在体制外寻求新的机遇。
PART.02
自嘲“吃软饭”,用二三十万起步创业
创业不是过家家,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每一行的创业都不容易,中医更是个需要经验和有效性才能被大家赋予信任的行业。精湛的医术只是中医创业的入场券,但若是没有精湛的医术当根基,是无法走长远的,在创业之初,黄超便深知这个道理。
为了提升自己的医术,他先是在民营机构坐诊,后拿着积蓄找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琢磨着自己的定位,同时还在操持着自己公众号的运营。
![]()
黄超老师在幼儿园为家长和小朋友科普健康知识
一次看病的经历让他对治疗小儿鼻炎产生了攻克这个疾病的想法。
“想要选择专注单病种的治疗的触发点来自于一位孩子,他患有鼻炎伴随腺样体肥大,已经做过两次全麻手术,中药也喝了不少,但还是一躺下睡觉就难受,妈妈就得抱着孩子,他才能多睡一会。因为孩子这个病,妈妈已经三年都没有躺着睡觉了。”黄超说。
这件事情对于黄超的触动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作为父亲,深知自己小孩生病是多么令人焦灼的事情,他很心疼孩子被疾病所困扰,另一方面,西医对于鼻炎一直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而一些没有医疗资质的鼻炎馆却挤满了求医的家长和患者,为什么有治疗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反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因此,他选择来攻克这个疾病。
在其它门诊坐诊无法独立自主的研究中医专科专病,尤其是偏外治方向,再加上随着中医门诊备案制的政策颁布,黄超创业的心被点燃了。
![]()
2019年,黄超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百年朴食堂主人已有3w粉丝,经营的微信社群也已经积累了2000多人,于是,他便与妻子合议商量着创业。
“创业的大部分资金其实都来自于妻子,当时我自己的积蓄都用来拜师学习了,照那会儿来讲,我就是个吃软饭的。”黄超自嘲的说。
创业的起始资金并不多,仅有二三十万,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保证创业不失败,这也是创业难点之一。
PART.03
深耕郊区,小而精的纯中医门诊生存法则
中医门诊同质化严重,很多医馆缺乏技术标签,再加上作为青年中医,大家对此的信任度更是不足,如何能够突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记忆点”是能快速的在众多青年医生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
首先,作为青年医生个人创业,必须要摒弃开“大而全”的医馆,青年中医应该走技术为矛、私域为盾的差异化路径,才能有效打开市场。除此之外,他认为开小而精的纯中医专科专病更具有优势。
对医生而言,能集中精力深耕专科专病。随着临床案例的持续积累,医术会不断精进,再加上丰富的案例还能降低外治产品的研发成本与生产费用,形成更完善的产品配套能力,用于反哺临床治疗。
在口碑传播上,能形成清晰的医生个人标签与专科特色。这种差异化优势更契合互联网时代的口碑扩散逻辑,无需依赖高额广告投入,就能让患者主动分享、自然传播,降低获客成本。
对患者而言,一方面能提升看病效率与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还能缩短患者受病痛困扰的时间,减少整体治疗开销,实现高效诊疗、经济减负。
![]()
其次,在选址方面,摒弃房租价高的市中心,考虑到交通和停车的要素,他将医馆选址瞄准到了城市的三环到四环之间房租成本不高的郊区里,几万元便能覆盖一年的房租租金。
在定位上,他聚焦“脐疗外治+专病领域”的治疗,解决儿童不愿意喝中药的困局。作为一名父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上不仅可以共情宝妈,还能够理解孩子们的想法,因此,和蔼可亲的他常常被街坊邻居称为“孩子王”。
由于前期的投资并不大,再加上本来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基础,也没有做强做大的想法,因此创业半年,黄超便实现了盈收平衡。
如今,创业6年并开出5家不同的专科医馆,他总结出了小而精的纯中医门诊的生存法则。
1、在医馆服务中,设置高客单价,让深度服务代替低频消费。小门诊可通过设计周期化调理方案,将单次消费转化为长期服务。同时进行全周期跟踪,例如:定期回访、症状记录,既提升疗效确定性,又能增强患者粘性,实现“高复购率”的经营闭环。
2、在医馆口碑运营上,可以设计用户证言打卡机制。个人门诊无需依赖高额广告投放,鼓励患者记录诊疗过程并分享至社交平台。真实案例的口碑传播,既能精准触达目标客群,又能强化门诊疗效可信的品牌形象,实现低成本获客。
![]()
3、在技术上,以“特色疗法”构筑技术护城河。黄超便是聚焦“脐疗”“针灸”“膏方贴敷”等特色外治法,通过持续迭代技术细节,甚至布局专利申请,让特色疗法成为不可复制的竞争力。当技术壁垒形成,小门诊就能在细分领域占据独家优势,抵御市场同质化竞争。
4、在成本控制上,以“轻资产+人力复用”实现高效运营。小门诊可将80%业务聚焦于某类特色疗法,实现轻资产运营,同时推动人力复用,让医生兼任科普IP创作专业内容与产品经理参与特色产品研发,一人多能既压缩人力成本,又能通过专业输出强化门诊IP。
因此,小而精的纯中医门诊生存逻辑,便是要在“专、深、精”上持续发力,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PART.04
跨行业学习,从单品到生态,他尝试将中医技术产品化
他不仅在开小而美的医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博览群书,热衷于游历四方,特别擅长从各行各业中挖掘出属适合中医的发展之道。
“做医生与做老板创业有很大的不同。开医馆要操心的事情更多,例如:要与合作的团队及时沟通,维护客户还有外部的关系等等。作为一名中医创业者,不仅要向行业内的大佬学习,更应该向其它行业学习,从其它行业中寻找优势,合理运用在中医的发展上,才能有更好的前景。”黄超说。
中医的未来不在规模,在不可替代的价值深度。中医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只限制于行业内的学习,尤其对于青年中医来讲,要注重多学科的学习和跨行业的借鉴。
![]()
黄超老师的日常学习与阅读
创业者更应该多与电商、互联网、短视频及牙科等领域的优秀从业者交流,像餐饮、养生、美容、眼科等行业的运营逻辑和经验,对中医馆的发展尤具参考价值。
“西医的牙科、眼科诊锁为什么能够规模化扩张?做中医的我们又可以从中借鉴到什么?为什么药企的药品能够流传广泛,而医生的医术却连传承都难以做到?”这些对比始终萦绕在黄超心里,成为他反复思索的命题。
好在,他素来热爱阅读和善于思考,同时也非常认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于是,很快便寻找到了答案。
![]()
牙科、眼科能够规模化的连锁扩张并不是依赖于单位里的某一味“明星医生”,而是靠标准化的产品与流程,让全产业链达成了利益共同体。
例如:牙科的治疗不仅仅只有拔牙,还有医疗耗材,牙科诊所有统一的操作培训,让医生规范诊疗,就能实现跨店复制,甚至个人开的牙科诊所也能参考学习。眼科同样靠标准化验光流程、适配产品,实现跨店复制。同时,医疗耗材所产生的盈利也在反哺着研发机构,加速新一代更好的产品更迭,让全产业链进入良性循环。
药企能有百年历史是因为药品让药企拥有了价值,药品能跨越时间、地域,让其代代流传。虽然清凉油的发明者早已不在,可产品仍在解决蚊虫叮咬的问题,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靠标准化配方与工艺,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
而中医医术的传承,却常因个人经验难以延续,哪怕是国医大师,其掌握的医术也难完整复刻给下一位传承人。
在阅读中医发展史时黄超便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成为 “百年难遇的名医”,但却能够从另一个方面发力,做让人受益的产品。于是,他结合自己的优势研发了脐贴、脐疗膏等各类能让患者自己在家就能简便操作的衍生中医类的产品。
![]()
他认为,西医和药企能够屹立不倒的核心便是能够“药械结合”,中医未来或许也是如此。所以,中医专科要破局,必须走中医技术产品化的路。
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80%的基础健康需求,都能靠“标准化药械”满足,而非靠医生坐诊。
因此,唯有抓住“药械结合”的方向,才能让中医的影响力真正扩大,毕竟,开再多门诊也难以上市,可好的中医药医疗设备与药物,却能跨越地域,让更多人接触到中医的价值。
“哪天要是自己干不动了,若是自己研发的产品还能够继续流传,甚至百年之后还能让全球的人都受益,这会让我觉得比开几百家门诊更有意义。”他说道。
PART.05
让“谋生”和“公益”各司其位,互不消耗
黄超还是一位心怀大爱之人,他是“艾满乡村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今年是坚持艾满乡村公益项目的的第7年,累计开展260多期,线下为3w+人进行了中医外治诊疗服务,累计公益病案5000余例,初步核算帮助乡下老百姓节省药费和手术费用在900万元以上。
除此之外,他还自掏腰包为义诊投入约30万元,还在公益事业面前坚持不收费、不报道、不吃饭、不卖药、不能来郑州城里找他看病的“五不”原则,他说:既然要做公益就做得纯粹一些,坚持原则才会持久。
对于民营医疗该如何兼顾公益之事,也被他研磨出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方式,让“谋生”和“公益”两者各司其位,互不消耗。
![]()
![]()
![]()
![]()
![]()
他对做公益有着明确的定义和界限,只在老家做义诊,且从不把义诊放在民营医疗门诊的附近。“老家义诊是纯粹想帮乡亲们,不收费也心甘情愿。但郑州门诊不一样,这是要养员工、付房租的地方,免费义诊既对不起团队的生计,也容易让患者困惑和寒心,凭什么同样的医生和疗效,周一免费周二就收费?”
在他看来,盈利性门诊的收费并不是唯利是图,而是对技术的认可,更是对运营成本的负责。
就算是门诊的盈利,他也始终保持着医者该有的温度,门诊收费不低,每一分钱都要对应看得见的服务。患者就诊后,每周会收到团队的跟踪反馈,了解调理效果,成为会员后,孩子或者家人在感冒、咳嗽等小问题上都能免费咨询,团队还会给出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保养的具体方案。
![]()
![]()
![]()
![]()
![]()
小朋友们来医馆做理疗
盈利是为了让团队活下去,公益是为了守住医者的初心。他在门诊里“高收费+高价值服务”的模式,是让两者长久共存的方式,这样做既没让公益拖垮谋生,也没让盈利稀释医者该有的温度。
PART.06
一位“懂生活”的中医人
黄超不仅在事业上有着年轻有为的闯劲,在生活里也把日子过得妥帖有序,事业与家庭的节奏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他不执着于日诊百人的喧嚣,也不艳羡别人的名利光环,反而说道:“可能是作为医生,各种疾病都看多了,更加觉得人生难得可贵,这辈子自己活出乐趣和价值便够了。”
关于感情,黄超成家的观念早在高中时便有了想法和思考。“总觉得人这辈子择一人好好过,然后应该结婚生子,没必要在要不要成家这件事上耗时间。”他的太太是他的初恋,两人相恋十年才步入婚姻,这份“从一而终”的坚持,便是他对感情最朴素的态度。
![]()
![]()
在他看来,成家不是拖累,而是让男人真正成熟的催化剂。
“男生的成长有两个关键点:结婚、生孩子。没成家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做事难免随性。成了家,尤其是有了孩子,做决策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慎重。”他说。
![]()
![]()
![]()
![]()
![]()
![]()
![]()
![]()
![]()
![]()
![]()
![]()
![]()
正是这份因家庭而生的责任感,推着他跳出舒适区,从体制内辞职创业,想凭自己的中医技术,给家人一份踏实的生活。这份慎重,也成了他创业路上的“护身符”,在用妻子私房钱起步创业时,他反复测算成本、攒够客户再行动,不会冒然行动。
他没有把婚姻当成是浪漫的童话,反倒看得通透。“婚姻就像开公司,两个人要相互扶持、一起付出、一起成长。”
他会主动调节婆媳之间的关系,用小智慧化解家庭矛盾,会和太太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甚至会在公众号上写相关的育儿文章,在平常的生活中,也积极参与跟孩子互动,从不缺席孩子的成长。因此,他和太太之间的感情是细水长流且令旁人羡煞的存在。
![]()
![]()
他说:“只有家里和谐了,干事业才没后顾之忧。事业上遇到小人,骂两句就能过去,可若是在家和爱人吵一架,便会好几天都缓不过劲,导致心力交瘁,实在是得不偿失。夫妻是互相陪伴一辈子的人,得多包容、多付出,把家里的情绪照顾好,才能在回家时有温暖的港湾。”
对黄超而言,先成家后立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亲身验证的生活逻辑。家庭不是事业的“对立面”而是“加油站”,感情不是“消耗品”,而是“定心丸”。这份左手家庭、右手事业的平衡,恰是他眼中有乐趣、有意义的人生。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口述/黄超,撰稿/蒲公英,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蒲公英 视觉|花椒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