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业的数字化浪潮中,一场以“锅气”为核心的产业革新正在发生。近日,锅圈食品(02517.HK)宣布基于“智能炒菜机”和“标准化供应链”的“锅圈小炒”项目将于 2026 年初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其“社区央厨”战略的落地,让消费者重新感受“在家吃饭”的温度与效率。
11月1日,笔者受邀走进锅圈投资的智能炒菜机研发企业——熊喵大师位于成都的总部,参观了智能烹饪设备的研发流程,品尝了由智能炒菜机炒制的菜肴。
![]()
锅圈小炒项目将于2026年正式落地,是锅圈“社区央厨”战略的重要落地成果。它以“智能设备+数字化食材供应链”为核心,通过智能炒菜机实现快速、稳定的中餐现炒出餐,目标是打造一套可复制、可扩展的中餐标准化体系。
与传统社会餐饮不同,锅圈小炒并非单纯的出餐工具,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前端是智能设备与算法模型,中端是食材包、调味包与冷链仓储体系,后端则是锅圈自建的数字化供应链与会员运营体系。通过算法控制火候与翻炒节奏,智能炒菜机可以在标准化条件下复刻出厨师级口味,实现不同地区,同样的锅气。
锅圈食品董事长杨明超此前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中餐标准化的突破口,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重构。“锅圈要做的,是让人间烟火与工业精度共存。”他强调,锅圈的目标不是机械化烹饪,而是通过智能技术让家庭餐桌重新拥有温度。
![]()
锅圈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用数字化系统让家庭餐饮更高效、更好吃。‘锅圈小炒’不是替代厨师,而是用科技复制‘锅气’。当每家锅圈小炒门店都能三分钟炒出一道家常菜,这种体验就是锅圈在重塑的中国式生活方式。”
“锅圈小炒”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作为“社区央厨”战略的延伸部分,它将锅圈原有的在家吃饭场景拓展至“家庭现炒”场景。不同于传统外卖的“到家”,锅圈小炒强调“在家门口”快速出餐,为社区家庭提供即点即炒即取的服务,让“家庭餐饮零售化”从冷冻柜走向热炒台。
在行业层面,中餐标准化的难题在于菜系复杂、烹饪差异大、火候不可控等问题。锅圈的方案并非改变菜系本身,而是通过算法、温控与供应链的结合,建立出一套兼顾味道与效率的中餐标准。
锅圈负责人认为,未来三到五年,智能烹饪设备将成为中餐零售化的新基建。“就像十年前的冷链让食材到家成为可能,如今的锅圈小炒能让中餐到家变成现实。”
在中餐标准化的浪潮中,锅圈的故事仍在展开。正如锅圈负责人所言:“我们希望用科技,让中国人重新拥有‘在家吃饭’的幸福感。这件事,我们打算花十年时间认真去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