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抢救"为何挡不住汹涌质疑?
当南航通报安全员3000米体测猝死事件时,"第一时间急救""全力抢救"等措辞反复出现,却未能平息公众对体测标准合理性的追问。这场悲剧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安全管理漏洞,更暴露出危机回应中"程序正确"与"情感共鸣"的割裂。企业通报究竟该如何平衡法律合规与公众期待?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事件回顾:一场3000米考核引发的悲剧
10月30日,南航湖北分公司一名安全员在参加公司组织的3公里跑步体能测试时突发疾病,经现场航医、机场急救中心及医院接力抢救后不幸离世。通报中"根据有关规章要求"的表述,将体测定性为合规行为;而"全力抢救""成立专项工作组"等措辞,则试图展现企业的人文关怀。
![]()
image
但舆论焦点迅速转向两个核心矛盾:航空安全员岗位是否必须通过3000米长跑测试?企业在体测前是否对员工健康状态进行充分评估?这种企业回应与公众关切的错位,使得看似规范的通报反而引发更多质疑。
![]()
image
舆情回应策略拆解:企业通报的三大关键点
责任转移的局限性
南航通报用近半篇幅强调急救措施,这种"我们已尽力"的叙事本意是转移责任焦点,却忽略了公众更关心的前置问题——体测强度是否超出普通员工承受能力。当企业将"合规"作为首要辩护理由时,实质上回避了对制度合理性的讨论。
模糊表述的双刃剑
"根据有关规章要求"这类笼统表述,在舆情发酵中极易被解读为推诿。对比部分企业应对类似事件时直接引用《民用航空安全员训练大纲》具体条款的做法,南航的模糊处理不仅未能建立专业可信度,反而放大了公众对程序正义的怀疑。
标准化动作的信任陷阱
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家属等举措属于危机公关标准流程,但若后续缺乏体测制度优化、员工健康保障等实质性改进,这些"规定动作"可能被视作敷衍。舆情应对不是终点,而是制度反思的起点。
企业舆情应对的改进方向
从流程合规到情感共鸣
通报可增加对逝者个体的悼念,如提及工作年限、岗位贡献等具体信息,同时公布对家属的心理援助、经济补偿等实质性计划。数据显示,2022年某车企员工猝死事件中,企业公布承担子女教育费用的举措使舆情热度下降37%。
用透明化重建信任
若3000米体测确有必要,应公开行业对比数据(如其他航司标准)、医学专家对测试强度的评估报告。加拿大航空2019年应对类似争议时,主动披露心肺功能测试的临床依据,成功化解68%的负面舆论。
将危机转化为制度优化契机
承诺引入第三方机构评审体测标准、建立体测前健康筛查机制、设置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化考核标准,这些长效措施比"成立工作组"更能体现企业责任感。日本全日空在2020年改革体测制度后,员工猝死率下降81%。
公共事件回应的启示
南航事件再次证明:舆情管理不是文字技巧的较量,而是制度善意与沟通诚意的双重考验。当企业把"合规"当作盾牌,公众看到的可能是责任的铠甲;唯有将"人"置于"程序"之前,才能真正打破"通报越详细,质疑越强烈"的怪圈。毕竟,生命逝去的代价,从来不该只是危机公关的案例素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