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即,“超50所双一流高校扩招硕士”成为今年考研最受关注的趋势之一。
对考生来说,这不是简单的名额变多,而是需要结合扩招方向、竞争门槛等信息理性判断的机遇信号。
哪些高校在扩招?扩招了多少?
根据多所高校发布的2026年硕士招生简章及第三方统计(数据来源:青塔),本次扩招的核心主体是53所双一流高校,整体呈现“规模分化、重点领跑”的特点:
1. 规模第一梯队:3校破8000人,10校全日制超5000人
超级巨头: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3校总招生量均突破8000人,全日制招生均达6900人,并列全国首位。这三所985高校覆盖材料工程、临床医学等20余个学科,是区域高层次人才输送核心。
主力阵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7所高校总招生超7000人;加上中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全国共10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招生超5000人。
2. 增幅黑马:陕师大扩880人,6校扩招超300人
陕西师范大学以880人扩招量、26.67%增幅居首,直接回应基础教育对高层次师资的需求;
武汉大学(500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00人)紧随其后,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扩招均超300人。
另有12所双一流高校(含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招生规模与2025年持平,无缩减风险。
![]()
三类专业扩招是重点
1. 卡脖子领域:工科专硕扩招超1.2万人
材料工程、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等专业是扩招主力,2025年已扩招超1.2万人,2026年延续这一趋势。比如西安交大扩招重点在半导体、新能源方向,山大聚焦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这些专业就业直接对接国家产业缺口。
2. 民生缺口:师范类定向补充
陕西师大880个扩招名额全部投向基础教育相关专业。随着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政策推进,具备研究能力的师范硕士缺口显著,这类专业毕业即受中小学争抢。
3. 学科优势:特色高校扬长避短
武大、中南财大扩招集中在法学、经济学(学科评估A类);
西南交大、成都理工大学聚焦轨道交通、地质工程等特色工科;
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仅1个学科扩招,因学科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扩招空间有限。
推免比例居高不下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推免生比例不得超过本校硕士招生计划的50%,且各专业必须留名额给统考。
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双一流高校的推免率已接近50%上限,部分学硕专业(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部分文科专业)甚至停招统考生,只招推免生或直博生。
更关键的是增速差:2025年全国保研名额预计增至18-19万,增幅达12.5%-18.8%;而同年硕士招生总增幅仅3.24%。推免名额涨得快、总名额涨得慢,直接导致统考生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很多高校在招生简章里承诺“未完成的推免计划会划入统招”,但这一政策的实际意义需要理性看待。
优质专业(如计算机、法学)的推免计划往往供不应求,很少有剩余;能结余名额的多是冷门专业(如部分基础理科、小众文科),对多数目标明确的考生来说,实际帮助有限。
建议考生报名前查清楚目标专业的“近3年推免率”和“统考名额变化”,避免只看总扩招人数而忽略实际能报的名额。
![]()
给考生的5条避坑指南
查统考名额而非总规模:
登录目标校研究生院官网,对比2024-2025年统考实际录取数,警惕“总扩但统考缩”的专业。
11月盯紧推免名单:
高校10-11月公布推免结果,若目标专业推免已占40%以上,建议换校。
优先选战略型专业: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交叉学科(电子信息、材料专硕)扩招明确,就业有政策红利。
评估读研性价比:
计算机、护理等本科就业好的专业,可先就业再在职提升;文科跨考需绑定职业规划(如师范、法律)。
查培养质量避“水硕”:
看专业是否有实践课程、校企合作项目,参考往届就业率(目标校就业网可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