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搜药)
“以前能一次买3个月的药,现在只能买1个月,我有好几种病,每个月得跑好几趟药店,实在太麻烦了!”市民李先生的抱怨,道出了无数慢性病患者的心声。
一边是官方“3个月长处方从未变”的明确回应,一边是患者“每月奔波购药”的集体吐槽。“长处方”这个旨在“便民”的政策,为何在西安各区落地时却变成了“扰民”的枷锁?
01
处方由3个月变成1个月
慢病患者频繁奔波购药引发不满
据华商报大风新闻近日报道,因处方时长被压缩导致慢性病患者普遍购药不便引发的不满情绪正在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省蔓延。
西安的李先生,是一位有着多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两年前还做了心血管支架手术,需要长期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达格列净片等5种口服药,每半个月还需注射一针依洛尤单抗注射液来降低血脂。
过去一年多,他每3个月通过药店线上问诊开具处方,再经慢性病医保直接报销,十分便捷。可就在前几天,他像往常一样前往碑林区友谊西路的一家药店购药时,店员却告知他政策有变,最多只能购买1个月的药量。
购药频率的增加,给李先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由于几种药吃完的时间各不相同,他一个月内需要多次前往药店,“我这身体本来就不好,每次去药店都得耗费不少精力和时间,太折腾人了。”李先生无奈地说道。
和李先生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市民周先生,他平时在雁塔区雁翔路的一家连锁药店买药,近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药店店员只是简单解释“上边的政策变了”,但具体情况却也说不清楚。
媒体记者通过走访西安市碑林区和雁塔区多家药店发现,约半数药店工作人员表示,近期接到医保部门通知,将慢性病药品每次售卖的可报销剂量从3个月调整至1个月。然而,对于政策调整的具体时间,各药店说法不一,有的称从9月开始,有的说是10月,还有的表示这一变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对于调整原因,工作人员大多表示是执行医保部门规定,未做过多解释。不过,也有部分药店表示,并未收到相关政策调整,慢性病药品每次仍最多可购买84天(12周)的剂量。
不仅如此,在社交平台上,除西安外,宝鸡、咸阳等多地的慢性病患者纷纷反映类似问题,该现象正在陕西省范围内形成规模性影响。原本旨在减轻患者负担的慢性病医保政策,在执行层面上的收紧,正使越来越多的患者陷入“购药难、购药烦”的窘境。
02
安全与监管的考量
官方回应与基层落实存在差异
面对患者的困惑,西安市医保中心慢病管理科工作人员明确回应:“一直都是能买3个月(12周)的药量,慢性病购药政策没有变过。”
既然上面的政策没变,那么,为何患者会遭遇购药难题呢?
从区级医保部门的回应来看,雁塔区医保局工作人员表示,之前管理比较松,现在对药店加强了管理,开1个月或者3个月的药,决定权在医生手中,只要在医院能开出3个月(药量)的处方,那在药店就能买3个月的药。
碑林区医保局工作人员则介绍,参保人开具超过1个月且在3个月以内的长处方,定点零售药店除留存参保人相关病历资料外,还需留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评估患者病情的资料。药店之前的做法存在不规范之处,如今管理严格,开始回归正轨。部分药店工作人员没有正确理解政策,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此外,药店方面的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有药店工作人员称,每个药店均有报销额度限制,有的按月结算,如果每月前期报销的药品额度过多,将导致后面的患者无法报销购药费用,因此将每位患者购药的可报销剂量限制为1个月,方便更多患者能够报销。虽然西安市医保中心否认了对药店有限额的说法,但药店的这种担忧,无疑影响了长处方的开具。
从医生角度分析,缩短配药周期有着现实考量。《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规定,根据患者诊疗需要,长期处方的处方量一般在4周内,病情稳定的患者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2周。
据医生向媒体介绍,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对回流药的监管,缩短配药周期有助于防范药品倒卖,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药,使用长期处方购药可能为部分不法分子代购、倒卖药品提供空间。同时,慢病群体用药量大、时间长,是医保支出的重要部分,一次性放行3个月用量,会导致医保基金短期内集中流出,改为“一月一购”能有效平滑医保基金支出节奏,降低短期支付压力,便于更好地进行动态监控与预算管理。
03
依托技术支撑
在规范管理与便民服务间寻求最优解
面对西安慢病患者的购药困境,我们需要认识到,药品监管技术的进步和医保基金监管体系的完善,恰恰应该为长处方政策的更好实施提供支撑,而非限制。
当前,药品追溯码系统的全面实施为长处方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一物一码、物码同追”的追溯机制,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实时掌握每一盒药品的流向。这意味着,以往担忧的药品倒卖问题,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到有效遏制。
具体而言,药品追溯码实现了三大保障:首先,确保药品来源可查,杜绝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合法渠道;其次,实现去向可追,一旦发现异常流通可立即追溯;最后,做到责任可究,对违规行为实现精准问责。这种精细化的监管能力,理应支持而不是限制长处方的合理使用。
据国家医保局介绍,自2024年国家医保局在全国范围推进药品追溯码采集应用工作以来,截至今年6月下旬,已累计归集药品追溯码398.85亿条。现阶段,“买药先验码、卖药必扫码”的社会共识已经基本形成,每天约有500万人次消费者通过药品追溯码查验药品真伪并主动维权。
按照相关规定,今年7月1日起全国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医保药品时,必须全流程记录药品的购进、使用、库存以及追溯码等信息,执行“应采尽采、依码结算、依码支付”。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打击欺诈骗保的力度,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打击力度一轮大于一轮,有效净化了医保基金使用环境,为长处方政策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更好的制度基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疗机构和医生应该对医保基金的规范使用建立信心。正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打击骗保的目的是维护基金安全,让合规的医疗行为得到更好保障,而不是让合理的诊疗需求受到限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