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从历史到当下:当代高校文学创作研究圆桌论坛”在苏州举行,本次论坛由苏州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联合主办,主要围绕苏州大学教授、作家房伟的中短篇小说“三部曲”《猎舌师》《小陶然》《狩猎时间》展开讨论。论坛由苏州大学副教授臧晴、刘阳扬主持,来自全国的20余位评论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
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陈一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苏州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并指出房伟是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双肩挑”的杰出代表。其文学创作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主题涉及民族历史、城市文化、现代性探讨、身份认同等问题,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此外,他在文学批评领域也有着丰硕成果,拥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影响力。
![]()
苏州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尧谈到了与房伟的初识,以及他从山东转到苏州工作的经历。认为江苏的人文环境对房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使其本来中断了的小说创作得以复苏,近年来陆续推出了《猎舌师》《小陶然》《杭州鲁迅先生二三事》《狩猎时间》《血色莫扎特》《石头城》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成果斐然。王尧强调当下的人文学科工作者应当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论述能力,一种则是叙述能力。当下把文学作为知识生产方式加以培训教育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审美叙事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想象力所有弱化甚,而房伟却是将这两种能力相结合得非常成功的范例。
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从高校教师从事文学创作的角度切入,认为当今的学院小说有被标签化的风险,高校创意写作面临的最大困境不在于技巧,而是如何让写作者拥有能够持续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房伟将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与跌宕起伏的成长体验推演至各种题材的创作中,一方面令作品中细致入微的世俗生活鲜活接地气,一方面经由笔下人物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王宏图还指出,不论是《猎舌师》《石头城》等抗战题材的作品、《狩猎时间》为代表的学院题材,还是《小陶然》等世俗生活题材的创作,都包含着房伟一定的创伤性经验,这与他作为70后作家的人生历程与体悟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构的。
《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介绍,“三部曲”中《猎舌师》《九三年》《小陶然》《余墨》等多篇作品都首发于《当代》并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房伟的创作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又融合了悬疑、谍战等大量类型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要素;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中志怪传奇的影子,又有与西方先锋文学对话的特色,对素材、知识、写作技巧等出众的融合与吸纳能力,源于其在小说创作方面拥有一个强健的“胃”。其聚焦当下中国式情感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小说集《小陶然》《狩猎时间》显示出其才华与热情之外深刻独到的社会学眼光。徐晨亮还透露,《当代》即将推出的房伟最新小说《补时光的乌龙少年》,会给人新的阅读体验,值得期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执行主编崔庆蕾 以《猎舌师》为例,指出房伟对历史的叙事带有可贵的反思性,创作抛开常见的正面宏大叙事模式,而从具体的人物、日常生活入手,更注重对“抗战”中“生活”的书写。作品对包括外国士兵等在内小人物的呈现,超越了二元对立与是非判断的思维,构建了一个多声部、多侧面的历史现场,让读者看到了历史更丰富的细节和表情,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房伟深切了解当下高校内的悲喜冷暖,师生的教研、学习和生活日益被编织进算法,备受激烈甚至残酷竞争的裹挟,人文光辉与温度黯然退却,《狩猎时间》使高校知识分子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得以呈现,展现出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
《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曾攀提出了“房伟现象”的说法,认为房伟作为70后作家,在年龄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创作题材与风格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他同时强调,如何使创作走向成熟、又在成熟之后勇敢地走出创作舒适圈,是一个值所有作家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他提到房伟的创作从更深的意义上说,代表了小说如何走进历史,又如何走出历史的路径。当下,对于历史的认知与处理很容易进入固化的模式,使得历史无法真正抵达当下。而房伟对于历史的处理和呈现正是在做这项艰辛又充满意义的工作。
《扬子江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何同彬从青年作家写作的所面临的问题切入,剖析了青年作家写作的四大症候:“围栏症”表现为作家的自我圈养,过早受学院体制束缚而难以兼具学者气质,因此无法维系长久写作的能力;“恐大症”体现为青年作家迷恋微小叙事与个人化叙事,因此难以驾驭长篇创作;“蜉蝣症”暴露出部分青年作家基本功薄弱的问题,甚至丧失了最基础的叙事能力;“封闭症”则表现出作家视野的封闭,拒绝与宏大叙事和整体世界进行交流。参照这些问题,何同彬认为房伟的创作能够给青年作家带来一定的启发。
《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来颖燕认为房伟与其他在高校进行文学创作的年轻作家不同,他有许多不同的“取景框”,可以展现各种不同的文学风景。她提到房伟是一个从北方走向南方的作家,他的文体格调与灵魂有着北方的苍凉风格,然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有着南方的细腻,这在其世情小说集《小陶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抗战主题小说集《猎舌师》为例,来颖燕指出,房伟很多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并能从细微之处入手探索人性的丰富和深刻,因此这一想象永远不会是无根之木。可读性与专业性的巧妙平衡又使得读者愿意跟随他的节奏深入历史的腹地,而非被强制冠以居高临下的历史说教,非常宝贵。
作家出版社编辑向萍分享了“三部曲”从选题酝酿,到编辑设计、印制出版的历程,认为高校生活为房伟多元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身跌宕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火热生活的热爱源源不断地丰富着他的文学素材库,合力使他的写作路径呈现出开阔的大家气象。除此之外,她认为房伟的小说创作伴随着不得不写、不吐不快的强烈愿望,写作业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他一直笔耕不辍的原因。《猎舌师》《小陶然》《狩猎时间》只是房伟创作的一部分,接下来会就新的主题进行新的合作。
苏州大学教授张蕾重点提到了文本的可读性问题,认为在当下“讲故事”变得越发困难,小说文本因此走向了某种困境,而房伟无疑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之所以好看,在于它并非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的叙事,而是不论何种题材皆依托于具体的人生经历,天然带有较强的故事性。而在叙事上,他既深植于现实主义的传统中,又对其范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与重塑,同时不动声色地运用了各种叙事技巧。其作品值得我们去深入阅读与体会。
苏州大学副教授 朱钦运提到了新文学传统中“学者写小说”的脉络,并认为学术与创作想要同时兼顾并同时保持高质量是很困难的。房伟作为一个学者型的作家,其作品并不依赖学者的身份为其背书,具备完全独立的艺术价值。朱钦运还指出学者进行写作的使命之一是让社会的象征系统产生裂变,房伟在这方面一直走在时代前列,立足于当下进行创作,为读者不断提供更加鲜活具体的生活经验,从而窥探一整个时代的风貌。
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振认为房伟作为作家在人间找到了陶然自乐的趣味感,这种状态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会形成一种深度自洽的生命状态。他将这份生命体验融入文本之中带给读者,提示读者要怎样与周边的世界连接。除此之外,他特别强调在当下复杂的时代环境中,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被流量异化的微妙情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苏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陈浩文谈到了作家创作的“题材舒适区”问题,认为房伟能够在题材上进行从容、多样化的拓展,源于他作为学者的素养。阅读其抗战题材作品,可以感受到一种内在悲怆感,理智与情感共同支撑起了他写作的重量。
苏州大学文学院讲师牛煜指出,当下的中外文学界,不少短篇小说集难以担当“集”的标准,往往给人东拼西凑的随意感,认为小说集应有较强的主题相关度。房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总是有着“系列式”的感想,每个系列都能展开许多故事,这是他与其他小说家不同的特质。
苏州工学院讲师魏雪慧认为房伟的文学创作并非孤立的写作行为,而是一种文学化的生活方式。认为只有先把生活过透,笔下才会有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正是这种生活与文学的交融成为了他创作的根基。从历史到当下,不是把历史与当下割裂,而是要用文学的眼光,既要揭示历史的厚度,也要把握生活的温度。
研讨会最后,苏州大学教授、作家房伟简单回顾了三部小说集创作的历程,向一直以来鼓励、支持、关注其创作的各方表达谢忱,并表示将听取和吸纳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实践在未来的写作中,创作出更多更高品质的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