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泛黄的旧照片像一台时光机,因为它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痕迹。翻开市档案馆的黄梅戏照片档案,仿佛打开了时空之门,照片里的往昔场景、鲜活容颜,定格着岁月温情,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们从不是冰冷的静态影像,而是一段段带着温度的往事,静静等候被翻阅、被讲述。
让我们以档案为引,拨开时光的尘封,撷取几帧剪影,聆听时光深处的黄梅故事,追溯那段珍贵往昔。
合影档案——黄梅韵里的两国情谊
市档案馆黄梅戏照片档案中保存着两张珍贵的合影,其中一张照片备注为:1965年,胡志明、董必武在黄山接见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员合影。这张大合影人员众多,背景是在黄山风景区一家宾馆前,虽然照片略显斑驳不清,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前两排是当地的小学生席地而坐,严凤英等黄梅戏演员在第三排,胡志明与董必武在大家的簇拥下坐在第四排中间位置,两人亲切和蔼、笑容可掬。
![]()
1965年5月,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在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陪同下到黄山休养。当时省委抽调省市黄梅戏剧团、文工团的30余名演职人员来黄山进行慰问演出。有幸参与演出的前安庆黄梅戏研究院院长韩笑龙回忆道,“那时的黄山还没有完全开发,山上只有一两家宾馆。为营造氛围,山脚下的小学生也在学校的组织下纷纷来到山上游览。我们在黄山演出了三、四天,每天排练演出之余就出去散步,欣赏迷人的山景,有时看到胡志明主席由医护人员陪同散步,我们都热情地喊‘胡伯伯好!’胡主席也笑着对我们点点头说‘好、好!’胡志明主席个子不高,头发花白,身着白色中山装,笑起来十分亲切,他还让身后的医护人员给每个人发糖果,大伙儿都开心不已。”
![]()
慰问演出多在下午进行,由严凤英与王少舫等表演艺术家带来《女驸马》《春暖花开》《夫妻观灯》等经典唱段,受到胡志明的赞扬,陪同观看的董必武副主席说:“你们的戏演得好,可到北京去演出嘛!”
韩笑龙记得,自己当时也参演了经典剧目《天仙配》选段,他演的是员外的儿子,虽然只有几句道白,但在上台的那一刻也倍感自豪。“这次出发前,剧团团长就叮嘱我们要时刻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牢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力争展现自己最好的水平。”除了表演经典唱段等文艺节目之外,大家还集体观看了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这是该片成片以来第二次小规模放映,片中严凤英的倾情表演获得了胡志明和董必武的由衷称赞,也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训练班照片档案——安庆首个戏曲人才“摇篮”诞生
另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57年3月19日,是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员训练班初次试演纪念,照片汇聚了当时的市文化系统、黄梅戏剧团的负责人、老艺人、艺术骨干,以及新进学员共五十余人合影。
![]()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庆市有两家红极一时的民营黄梅戏剧院:民众剧院以丁永泉、王少舫、潘泽海、潘璟琍为主要阵容,胜利剧院以程积善、陈炳炎、严凤英等为骨干力量。1953年,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戏曲骨干被抽调组建省黄梅戏剧团。1956年2月,黄梅戏表演团体改为国营,成立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时称总团),民众剧院易名为市黄梅戏一团,胜利剧院易名市黄梅戏二团,都隶属市黄梅戏剧团。当时老艺人较多,为了发展新生力量,剧团团长马兆旺提出了招收新人的建议。于是在1956年下半年,剧团面向全市招收了13名学员,成立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员训练班,由老艺人们发扬传帮带的精神,唱念做打手把手地教。经过约半年的精心培训,1957年3月19日,剧团在位于吴越街的老民众剧院举行了汇报演出。
“这种老带新的培养模式得到市文化部门的认可。于是,次年8月,经市里研究决定,成立了安庆市艺术学校,招收了20多名学员,我也是第一批学员之一。”韩笑龙介绍,安庆市艺术学校就是原安徽黄梅戏学校、现在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
如今,这张静静躺在档案馆的训练班合影,早已超越照片本身,成为一份承载着黄梅戏文脉的珍贵档案。它以档案独有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将老艺人“传帮带”的匠心、行业薪火相传的智慧,以及城市对戏曲传承的深情,都定格成可触摸、可追溯的历史印记。这份档案不仅是黄梅戏人才培养的见证,更让那段炽热的传承故事,借由档案的力量,跨越时光,永远鲜活。
信息来源:精彩安庆综合安庆人民政府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