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计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Shenzhen Jiwei Automations Ltd.
![]()
/ 关于计为/
自2019年起号开始,计为仪表公众号坚持“内容为王、服务至上”。
定期分享物位测量的核心干货:从原理解析、应用案例,到选型维护指导,既有通俗易懂的基础百科,也有深度剖析的研发思路和成功实践。
覆盖化工、电力、环保、食品、制药、建材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难点,助力每一位技术人快速成长。
喜欢就请点赞+转发,让更多同行一起来交流!
在过程控制系统中,缓冲罐液位控制(LIC)是典型的“慢变量”控制环节。 通常,液位控制器通过串级控制进料流量(FIC1)来稳定液位。
但当系统新增第二个进料流量控制器(FIC2)时,问题随之而来:
两个操纵变量同时存在,控制权该如何分配?
怎样既能保持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又能发挥FIC2的优化作用?
![]()
一
从单变量到多变量
原有系统中,液位(LIC)→ 流量(FIC1)→ 阀门,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控制链。
现在新增FIC2,意味着有了两条可能路径:
通过FIC1调节进料;
或通过FIC2调整辅助流量;
甚至两者共同作用。
看似选择更多,但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控制冲突、系统震荡、液位波动加剧等问题。
因此,如何协调多个操纵量的分工,成为控制设计的关键。
![]()
二
控制设计的“三大原则”
要想让系统稳定、可维护、可扩展,设计时必须坚持三条原则:
MV从一而终:一个被控变量应有一个主要操纵量,不可多头调节。
尽量单回路:简单结构优于复杂嵌套,减少调试难度与系统不确定性。
兼容原方案:新控制逻辑必须与现有DCS系统平滑衔接,避免推倒重来。
这三条看似朴素,却是多数成功控制系统的底层逻辑。
![]()
三
分程控制
面对双流量控制,很多工程师会想到让液位控制器分程调节FIC1与FIC2。 但这种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弊大于利。主要问题包括:
分程控制更适用于直接作用于阀门的场景,而非对副回路(FIC)进行间接调节。
FIC1与FIC2的响应速度、死区和线性特性不同,容易出现控制竞争。
分程切换点的设定复杂,难以与现有LIC串级控制兼容。
因此,这类方案通常会引起频繁切换、液位波动、操作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
四
FIC2的合理角色
与其让FIC2“争夺控制权”,不如让它成为优化执行者。
在不改变主液位控制逻辑的前提下,FIC2可以承担以下任务:
控制目标
控制策略
典型应用
最大化流量
在液位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进料速率
产能提升、投料优化
优化目标流量
根据生产计划或能耗模型自动调整
节能降耗
比例协同控制
FIC2按比例跟随FIC1变化
多管线平衡进料
动作抑制控制
设置死区、延时等避免频繁调节
提高系统寿命与稳定性
这种设计思想的核心是: 让FIC2成为“柔性优化器”,而非第二个操纵中心。
五
PID层面实现方法
通过灵活使用PID结构和信号逻辑,可以让FIC2在DCS系统中轻松实现以下功能:
比例跟随控制:FIC2设定值 = 比例系数 × FIC1输出;
偏置优化控制:FIC2设定值 = 基准值 + 偏差补偿;
限幅与约束控制:设置FIC2的上下限,防止过度动作;
死区/延时控制:减少高频调节,提高系统平稳性。
这些方法兼容性强,不改变主回路结构,工程可实施性高。
![]()
六
在APC系统下的实现思路
若现场已具备APC(Advanced Process Control,高级过程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建模与参数优化来实现更智能的控制。做法包括:
将FIC2设置为“辅助MV”(secondary manipulated variable);
利用APC约束模型设置FIC2的操作边界;
通过权重(weight)调整在液位、能耗与流量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
结合预测模型,使系统提前响应液位波动,实现主动控制。
这样,APC可在不干扰原控制逻辑的情况下,实现液位稳定+能耗最优+产能最大化。
七
工程实施的关键注意事项
动态响应匹配:确保FIC1、FIC2的时间常数接近,否则容易相互“打架”;
信号延迟控制:如果FIC2信号来自远端,应考虑通信延迟补偿;
界面清晰:操作员界面应明确标识主控与辅助逻辑;
投运策略:建议分阶段启用FIC2,先观测、再优化、最后闭环。
这类“渐进式控制优化”,更符合现场可维护性原则。
八
从APC到AI自优化控制
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AI与APC融合的“自学习控制系统”正在兴起。例如:
自适应MPC:根据工况实时调整模型,自动优化FIC2策略;
强化学习控制:系统通过经验反馈自主寻找最佳流量分配;
智能诊断与预警:AI实时识别控制性能下降并自动调整参数。
这些技术正让“一个液位、两个流量”的问题,从工程难题转变为智能优化的试验场。
九
结语
控制系统的终极目标,不是让结构更复杂,而是让运行更协调、更高效、更稳。 新增FIC2后,关键在于让其成为辅助与优化的角色,而非另一个竞争者。
“至简至优”:先配对,再优化;先稳定,再智能。
当控制回路简单到优雅,系统才能真正做到“少调节、多稳定、高产出”。
关注我,一起探索工业控制的路径。
PROFILE
计为技术工程师
陈工
![]()
陈工,是计为自动化资深工程师,长期专注于液位测量设备的现场应用与技术改进,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曾多次参与石化、电力等行业项目,对雷达液位计、磁翻板液位计等仪表的选型、安装与故障分析有深入研究,尤其擅长解决密封、振动、温差等极端工况下的安装问题,帮助客户提升系统稳定性与测量可靠性。
![]()
![]()
![]()
计为专注于物位测量仪表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拥有50+项国家专利,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封面丨小黄
文字丨陈工
图片丨阿刀
审核丨小田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无商业用途。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