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突然多出一部新手机,或是零花钱明显增加时,先别急着高兴——这可能是犯罪分子设下的陷阱。近日莆田网警破获的一起案件中,8名犯罪嫌疑人通过盗窃和利诱手段,从中小学生手中获取150余张实名手机卡,这些卡片最终成为境外诈骗团伙的作案工具。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150张手机卡背后的未成年之殇
莆田警方在"净网—2025"专项行动中揭开了这条黑色产业链的面纱。犯罪团伙采用两种典型手段:直接盗窃学生通讯设备,以及以高价引诱未成年人主动办理手机卡。查获的150余张涉案手机卡背后,是大量不知情的学生沦为诈骗链条上的"工具人"。
根据《刑法》第287条之二,这些未成年人若明知手机卡被用于犯罪仍提供帮助,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实名卡一旦涉案,持卡学生将面临征信受损、法律连带责任等长期风险。
未成年人为何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
犯罪团伙瞄准未成年人并非偶然。首先,学生群体心智尚不成熟,容易被"高价收购手机卡""免费游戏皮肤"等噱头诱惑。案件中就有学生为获取几百元报酬,用自己身份证办理多张手机卡。
其次,未成年人普遍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他们不知道出售实名卡可能导致自己名下登记诈骗电话,甚至背负莫须有的债务。家长若发现孩子突然拥有不明电子设备或消费能力异常,就需提高警惕。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监管漏洞。当前运营商对未成年人办卡审核机制存在缺陷,使得犯罪团伙能批量获取学生实名卡。此案查获的150余张连号手机卡,暴露出开卡环节的管控盲区。
三重防护:构筑未成年人的数字安全防火墙
建立有效的防护体系需要多方协作。家庭是第一道防线,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设备的通话记录,特别关注夜间境外通话。教会孩子"不借、不理、不离身"原则,即不借出手机卡、不理睬高价收购诱惑、身份证件不离身。
学校教育需补上网络安全这一课。通过模拟"借卡陷阱"等场景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犯罪分子的诱骗话术。学校还应建立可疑行为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技术防控同样关键。运营商应当升级实名制系统,对未成年人办理的手机卡自动关闭国际通话功能。推广"一证通查"服务,让家长能随时查询孩子名下的电话卡数量,从源头阻断批量办卡的可能。
案件启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莆田这起案件揭示的不仅是一个犯罪团伙的覆灭,更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漏洞。8名嫌犯落网只是开始,真正的胜利需要法律惩戒、技术防控与意识提升的三维联动。
当孩子问"为什么不能卖自己的手机卡"时,我们不仅要解释法律风险,更要让他们懂得:保护个人信息就是保护自己的人生。唯有家长、学校、运营商和警方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才能将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彻底斩断在萌芽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