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苏超” 赛事终于决出最终的胜负,然后,和之前全民口碑一边倒的好评不一样的是,最后的结果却有点不太完美。
![]()
作为省级最高业余赛事的“苏超”,定位为 “城市荣誉 + 全民参与”。然而,泰州队以中超长春亚泰的 U21 青训梯队为班底,南通队也几乎整个建制抽调中乙海门珂缔缘梯队,搭配 3 名中乙现役职业球员。
![]()
据不完全统计,在 “苏超” 13 支参赛队伍的 516 名参赛球员中,职业球员有 29 名。这些职业梯队球员与普通业余球员差距悬殊,他们和职业一线队共享训练资源,接受系统化专业指导,在节奏、对抗、战术素养上远超对手。这使得普通业余球员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大幅降低,如常州、扬州等队球员坦言 “上场连球都摸不到”,严重影响了赛事对于业余球员的惠民性。
![]()
从观众角度看,“苏超” 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源于观众能看到身边的普通人在赛场上拼搏奋斗,感受到为城市荣誉而战的精神。但职业球员过多参与后,比赛常呈现 “职业二队” 对 “群众队” 的碾压态势,场均净胜超 3 球,比赛悬念尽失,观众对赛事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受到影响,无法再从比赛中获得那种草根球员拼搏带来的共鸣,赛事的惠民性大打折扣。
![]()
创立之初的“苏超” 运营模式强调业余性和全民参与,旨在为业余足球爱好者提供平台,促进足球文化的普及。但职业球员过多参与,使得部分球队实力远超其他队伍,破坏了比赛的平衡性和公平性。这与 “苏超” 原本的运营理念产生冲突,可能导致赛事逐渐失去地方特色,沦为一场商业味浓重的表演,背离了球迷对 “苏超” 的期待,造成运营模式的对立。
![]()
当职业球员(尤其是现役或刚退役的高水平球员)大规模组队参赛,就将“参与型”赛事异化为了“锦标主义”的竞争。这违背了赛事惠及普通民众的精神,引发了“专业打业余是否公平”的广泛质疑。
![]()
如果夺冠成为唯一目标,各地方可能会效仿,竞相引进职业球员,陷入“军备竞赛”。这会导致:
成本飙升:业余联赛的运营成本和球队的参赛成本大幅增加。
目标偏移:赛事组织方可能为了观赏性而默许甚至鼓励这种行为,从而偏离服务草根的初心。
本土球员边缘化:为了成绩,球队会更依赖外来职业球员,本土草根球员的上场时间和锻炼机会被压缩。
因此,这一届的决赛出结果之后,泰州队和南通队的成功可能会引发其他城市效仿,已有城市表示明年将效仿抽调梯队。
![]()
若这种趋势蔓延,“苏超” 可能会沦为 “职业梯队选拔赛”,业余球员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最终可能导致赛事失去群众基础,影响后续比赛的正常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苏超”的泰州队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警示,表明“苏超”这类联赛的运营规则存在模糊地带。简单地将职业球员拒之门外并非上策,但放任自流则会毁掉赛事的根基。
![]()
在保证全民参与度的同时,“苏超”更需要加强对球队球员身份的审核,确保球员符合参赛要求,防止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同时,对于违反规则的球队,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借鉴英格兰足总杯 “双轨制”,分 “完全业余组” 和 “半职业组”。“完全业余组” 仅限无职业经历者参加,“半职业组” 允许职业梯队球员参赛,让不同水平球队各得其所,既保证了业余球员的参与空间,又能满足职业梯队球员的比赛需求。
![]()
最理想的路径是:通过一套组合拳式的规则,将“苏超”从一个简单的“冠军争夺战”,改造为一个服务于多元目标(全民健身、草根参与、水平提高、退役球员安置)的综合性体育平台。
这样,职业球员的参与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被引导和利用的“活水”,最终实现竞技水平与惠民宗旨的和谐统一,确保联赛长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图片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