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交大要招5000博士?
是的,你没看错。
上海交通大学——全国顶尖的理工类名校,宣布2026年计划招收5000名博士。
要知道,交大2025年本科招生总数才4995人。
也就是说,这所“研究型大学”正式迈入了一个奇妙的新阶段——
> 本科生不如博士多。
听上去是科研实力爆发,其实是教育体系在膨胀。
因为这场扩招,背后并不是科研需求的井喷,而是——
一场“体制自救”的集体行动。
![]()
二、博士扩招,真的不是为了科研
为什么交大要扩招博士?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不是国家缺博士,而是博士导师要饭碗。
在如今的高校体系里,博士名额=科研项目=绩效奖金=职称评审。
没有学生,教授就没经费、没论文、没成果,最后甚至可能失去岗位。
所以,扩招博士,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为了养导师。
博士成了科研体系里的“可再生能源”——
每天在实验室打工
每月拿着三千块补贴
不交五险一金
写论文、跑实验、灌数据、改报告
一句话:> 博士,不是人才,而是廉价劳动力。
三、博士不愿进企业,是因为“频道不同”
有网友说得好——
“国内大部分博士宁愿留校当助教,也不愿进企业。”
这并不是他们清高,而是结构错配。
高校培养的博士,擅长写论文、发SCI;
企业要的人才,是能干活、能落地、能挣钱的工程师。
结果就是:> 高校在制造“学术型博士”,社会在缺“应用型人才”。
两边都嫌弃对方。
博士走不出校园,企业不敢要博士。
于是,博士留在大学做实验室助理、当辅导员、改论文——
一边啃着国家补助,一边看着失业焦虑。
四、“玩明白了”的高校
有个网友评论特别犀利:
> “搞科研社招成本太高,五险一金、绩效、补贴都得掏。
可博士生?不算员工,不交保险,还能拿国家补助。
这叫什么?——制度创新。”
一句话揭穿了真相:
高校用博士生顶替正式员工,
把科研岗位变成“零成本外包”。
卷赢的博士算我培养的,
卷输的博士,35岁失业了,那不关我事。
五、博士扩招的后果
交大不是个例,而是趋势的标志。
清北华五都在疯狂扩招博士,因为那是“经费和地位”的关键指标。
但后果也正在显现:
1. 博士彻底贬值化
博士不再是金字塔尖,而是学历通胀的新底层。
未来“博士失业潮”只是时间问题。
2. 高校自我循环化
博士毕业后留校当博导,继续带博士。
一个庞大的“学术循环系统”就此形成——
没有出口,只有内耗。
3. 企业继续脱离高校体系
工业界、互联网、新能源、AI公司,越来越不看学历,只看能力。
博士头衔,成了“不接地气”的标签。
六、结语:
上海交大要招5000博士,不是教育的荣耀,而是教育的崩塌。
真正的科研强国,不靠堆博士,而靠能解决问题的人。
而现在的高校,正在把博士变成一种“制度性消耗品”——
既养活了导师,又消耗了青春。
> 他们以为自己在攀登知识的高峰,
实际上是在为体制打螺丝。
当博士成了“廉价学术劳工”,
那一纸学位,就再也不是荣耀,而是讽刺。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