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行业研究工具
现在,AI穿戴设备赛道上出现了一位全新的竞争者——AI吊坠。它造型小巧轻便,摈弃了传统屏幕,主打无屏语音交互的“少即是多”理念,试图成为你“第二大脑”。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品,真的能颠覆我们的生活吗?它的市场现状、玩家布局以及面临的挑战又有哪些?
4353亿美元赛道上的“新物种”
当前,AI穿戴设备市场正处在一个爆炸性增长的前夜。
你可能还记得最早的运动手环,它记录你的步数和心率;现在,我们有能监测睡眠质量、提供复杂健身建议的智能手表,以及戴在手指上就能追踪健康的智能戒指。
这些小玩意儿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与数据、与健康互动的方式。
![]()
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穿戴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达到约397亿美元,预计未来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27.7%,并有望在2034年突破4353亿美元。
在百花齐放的AI穿戴设备中,AI吊坠(AI Pendant)以其独特的产品形态和设计理念,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赛道。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枚精致、小巧,可以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衣领上的智能设备。
它与我们熟悉的智能手表走的是不同的路线:智能手表追求在方寸屏幕间实现功能的“大而全”,而AI吊坠则崇尚“少即是多”,主打轻便、长续航、以及以语音为核心的无屏交互。
AI吊坠要成为你的朋友,还有多远?
目前,AI吊坠仍是一个非常新兴且高度细分的市场,玩家屈指可数,但定位相当清晰,主要分成了以下两大阵营。
一类是生产力派,它们想成为你的“第二大脑”。
这个阵营的领头羊是Limitless AI Pendant,它瞄准的是办公场景,主打会议和对话记录。它不只是一个高级录音笔,能在获得同意后自动录音、转文字、提炼会议纪要和待办清单。
更厉害的是,它能整合你个人的数字信息(比如邮件、浏览记录)和吊坠录制的现实信息,为你打造一个可搜索、可追溯的个人记忆库,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另一位玩家Plaud,则通过其智能录音设备NotePin的吊坠携带方式入局,它在硬件上侧重高质量录音和AI降噪,在效率工具中是很大的优势。
![]()
另一类则是陪伴派,它们想成为你的“数字朋友”。
这个阵营的代表是Friend,它的设计初衷就是成为一个“永远在那里的朋友”,试图帮助解决成年人的孤独感。它持续倾听用户的环境音和对话,并会主动通过手机App发信息,对你的谈话发表评论或给予安慰。
Friend认为,AI的终极价值在于情感连接,而贴身佩戴的吊坠是实现这种贴心陪伴的最佳形态。
![]()
![]()
然而,在产品真正面向大众时,这些AI吊坠普遍遭遇了硬件体验不佳和用户期待值落差巨大的滑铁卢。
首先,硬件体验成了“第一堵墙”。以Friend为例,其标称续航可达15小时,但实际使用仅有4小时左右,电量焦虑成了常态。
更尴尬的是交互:吊坠没有屏幕和扬声器,用户必须掏出手机看App文字回复;更要命的是,蓝牙和云端处理带来的延迟可能高达7-10秒,这种卡顿的“谈心”体验,让很多寻求慰藉的用户失望。
其次,是AI的情商和伦理挑战。这一点在陪伴型产品上尤为突出,你期待的是温暖的理解,但AI基于大模型生成的回应却可能“翻车”。
外媒评测就曾提到,Friend的回复有时呈现出居高临”甚至尖酸刻薄的态度,甚至会与用户爆发争吵,这对于寻求安慰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二次伤害。
再者,隐私问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为了实现主动关怀、完美记忆,这些吊坠需要持续收听用户对话。
尽管官方宣称内容不会本地存储,但持续的环境收听机制本身,就让大多数用户对隐私性和安全性产生了巨大的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品的普及。
“它还会在你走到哪做什么的时候一直收听,无需你点击。一个一直在听你谈话的可穿戴设备让人有点担忧。”
最后,吊坠的声音传输质量也成为一个巨大槽点。对于效率工具型吊坠而言,挂在胸前,心跳、衣服摩擦都有可能干扰收音。如2024年8月发售的NotePin,不少用户反馈其存在音质不清晰、录制中断或音频乱码的情况。
总而言之,AI吊坠赛道目前是概念先行、落地不足。
AI穿戴设备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我们聊完了 AI 吊坠的现状和痛点,现在更关键的问题来了:这条路究竟还有没有未来?AI 穿戴设备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答案很明确:出路不在于创造更天马行空的概念,而在于回归现实,逐一攻克当前暴露出的根本性短板。
首先,摆脱形态的束缚,让硬件真正服务于核心功能。
AI吊坠形态虽然时尚、方便佩戴,但它在功能上却带来了致命缺陷。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收音干扰,让追求高质量录音的生产力工具彻底翻车。
因此,未来的AI穿戴设备必须找到更优的硬件形态。例如,如果核心功能是录音,就应该走向更接近声源的领夹式、耳挂式设备;或者像NotePin那样,吊坠只是携带方式,核心设备应被取出并放置在最佳收音位置。
同时,形态也限制了交互和续航。4小时的尴尬续航和“必须掏手机”的割裂交互,严重破坏了穿戴设备本应提供的无缝体验。
解决方案在于重新思考交互闭环,如果坚持无屏设计,就必须辅以延迟极低、私密的音频反馈,实现即时问答。
更现实的出路是,AI穿戴设备应暂时承认自身的局限性,紧密协同手机、智能手表或AR眼镜等设备,形成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伪装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孤岛产品。
其次,AI能力必须聚焦,先做可靠的工具,再做成熟的伙伴。
目前许多AI穿戴设备最大的问题是过度承诺和功能泛滥。在实现“整合邮件、浏览记录,打造第二大脑”的宏大愿景之前,它们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工具。
对于生产力派而言,必须将单一功能打磨到极致。如果基础功能都不可靠,再多的高级整合功能也都是空中楼阁。
对于情感陪伴派而言,出路则在于退一步,避免成为一个会发脾气的朋友。LLM情感成熟度和安全性尚未完全验证,“与用户爆发争吵”的灾难性后果证明了它们不适合扮演主动、复杂的朋友角色。
正确的方向是先做一个被动的、永远温暖的倾听者,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绝对正向的情感支持,专注于情绪识别和缓解,而不是主动给出可能带有偏见的评论。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 AI 穿戴设备才能真正让你愿意长期佩戴,成为你生活中的“隐形帮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