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立陶宛维尔纽斯下了入秋第一场雨,比往年冷多了。
克莱佩达港的龙门吊上全是锈,以前5号码头昼夜都轰隆隆响,现在只剩海鸥在那儿转圈。
![]()
三年前这儿每20分钟就有一列中欧班列往中国开,拉着立陶宛的木材、奶粉、激光零件去上海、成都;三年后呢?
这港口单月装货卸货的量少了一大半,铁路公司裁了不少人,董事长在电视上都快哭了,说“咱们经营了27年的中国客户,全没了”。
这场景看着挺唏嘘,但这都是立陶宛自己选的路,当初有多“硬气”,现在就有多难受。
2021年的“香槟梦”
2021年11月,立陶宛干了件大事宣布要在维尔纽斯设“台湾代表处”。
这事儿一出来,西方媒体全在夸,时任经济部长阿尔莫奈特还发推特说“小国也能改国际秩序”。
![]()
听说他们内阁当时还提前开了瓶香槟,庆祝“价值观外交”赢了。
本来想,他们这么敢干,肯定是算好了账吧?结果后来看,这账算得比小学生做题还马虎。
第一笔,他们觉得欧盟会兜底,说要是因为“价值观”被经济打压,欧盟能补90%的损失。
第二笔,觉得美国会给好处,毕竟美国当时在找“抗中”的出头鸟,他们以为先跳出来就能拿安全保障和贷款。
第三笔更荒唐,觉得台湾地区会投钱,蔡当局当时说要设2亿美元“中东欧投资基金”,立陶宛还觉得自己能分最多。
![]()
很显然,他们把这事想简单了。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怎么可能容忍这种搞“台独”小动作的行为?果不其然,2022年麻烦就来了。
中国把两国外交关系降成了代办级,没发书面制裁清单,但市场上的反应比制裁还直接。
立陶宛对华出口的针叶板材,以前占了18%的份额,后来因为“检疫标准升级”,全被拦在满洲里外面。
还有个叫RokiskioSuris的公司,43个集装箱的婴幼儿奶粉在上海港搁了45天,最后也没进去。
![]()
更惨的是做激光设备的Ekspla公司,他们的皮秒激光器在全球都挺有名,结果再也没收到过深圳手机产业链的订单。
中欧班列也绕路了,改走俄罗斯的普里莫尔斯克港,克莱佩达港一下子就冷清了。
立陶宛赶紧找欧盟要救助,申请了6.5亿欧元,最后只拿到2.3亿,连一半都不到。
欧盟给的理由还特别官方,说“没法证明损失全是中国系统打压导致的”。
这时候立陶宛该醒了吧?可他们偏不,还接着往下走。
盟友捞钱,自己喝粥
讲完2022年的经济跟头,咱们再看看2023年,立陶宛这边还没缓过来,盟友那边又给了它一刀。
那年立陶宛在反俄前线冲得最猛,结果北约盟友全在闷声发大财。
![]()
美国的Cheniere公司,对欧洲出口的LNG一下子多了好多,每艘船能赚2亿多美元;雷神公司拿了12亿美元的“毒刺”导弹订单,工厂三班倒赶工。
而立陶宛呢?国防预算从GDP的2%提到2.8%,老百姓每年要多交4.6亿欧元的税。
前总理库比留斯在议会里发火,说“咱们花大价钱买的爱国者导弹,保护的是德国领空”,这话听着就挺委屈,但也是实话。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中东欧的同伴,波兰趁着立陶宛奶制品没法进中国,自己对华出口的婴儿奶粉翻了好几倍;匈牙利更直接,把原本该立陶宛拿的锂电池隔膜项目抢了过去,宁德时代还在匈牙利的德布勒森投了73亿欧元。
后来立陶宛经济部也不得不承认,“咱们在欧洲内部都被边缘化了”。
到了2024年,立陶宛的日子更难过了。
![]()
3月的时候,他们国家电视台播了个纪录片,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有个叫罗卡斯的奶农,把32吨鲜奶全倒进了克莱佩达郊区的沼泽地,镜头里他反复说“这不是抗议,就是没人要”。
本来想,这时候他们该好好搞经济了吧?结果又干了件糊涂事。
能源部长说要拆中国制造的光伏逆变器,理由是“降低依赖”。
可拆了之后换的设备是德国的,拆开一看,核心的功率模块还是“MadeinChina”。
更离谱的是,拆这玩意儿花了3700万欧元,这笔钱够建两座50兆瓦的陆上风电场了。
搞不清他们到底图啥
2024年立陶宛对华出口只剩2.1亿欧元,跟2020年比,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
政府还想用“价值观”忽悠老百姓,说经济不好是为了“民主”,可老百姓不买账。
那年立陶宛的通胀率特别高,欧元区里数它最严重;地方选举时,执政联盟丢了47个席位,极左和极右翼的得票加起来第一次超过30%。
很明显,老百姓已经受够了这种“硬气”带来的苦日子。
时间到了2025年9月,立陶宛换了新总理鲁吉涅内,她刚上任半个月,就在联合国大会上放话,说“愿意和中国重启对话,让双边关系正常化”。
本来以为这是要纠正错误了,结果她接着补了一句,“台湾代表处还会继续开,名字和职能都不变”。
![]()
毫无疑问,中方的回应特别干脆,就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意思很明白,你不把“台湾代表处”这个错误纠正了,谈恢复关系就是白搭。
这时候立陶宛的商界终于忍不住了,木材出口协会、乳制品联盟、物流联合会一起给总统瑙塞达写信,要求“赶紧纠正错误,不然国家要破产了”。
信里还列了一串数字,看得人咋舌:直接出口亏了30亿欧元,供应链挪地方花了12亿,港口和铁路少赚了8亿,还有被波兰、匈牙利抢去的机会,估计亏了20亿。
加起来一共70亿欧元,相当于立陶宛一年GDP的12%。
这亏空可不是小数目,再这么耗下去,真要出大问题。
可立陶宛想掉头也难,不是他们不想,是被绑得太死了。
![]()
首先是法律上,2022年7月他们议会通过了《价值观外交基准法》,把“支持台湾民主”写进了法律里,现在要撤掉“台湾代表处”,得议会三分之二的人同意才行。
其次是舆论,这三年主流媒体一直说对华妥协就是“背叛民主”,民意调查显示,还有一半多的人反对“向中国让步”。
最后是利益,美国国务院有个“中东欧民主基金”,每年给立陶宛的智库、媒体、NGO发2500万美元,这些人靠这笔钱吃饭,肯定不希望政策变。
现在的立陶宛,就处在一个特别矛盾的状态:一边喊着要和中国对话,一边还在拆中国的零件;一边盼着中国能“高抬贵手”,一边在台湾问题上不肯松口。
如此看来,他们这“硬气”根本不是真有底气,而是被别人架着下不来台。
![]()
克莱佩达港的7号码头,现在空地上的草都长到脚踝了。
货运经理塔达斯指着一排生锈的集装箱说,“这些以前装满了奶酪、激光器、琥珀,现在就是一堆废铁皮”。
不远处的竞选海报被雨水打湿,上面写着“让立陶宛再次伟大”。
可伟大不是靠嘴说的,也不是靠跟着别人瞎起哄。
这三年,立陶宛的奶农罗卡斯卖了牛去挪威当建筑工,木材厂女工伊格内失业后靠救济粮过日子,大学毕业生马蒂亚斯只能去荷兰找工作。
他们都没说什么大道理,伊格内那句“我不懂价值观,只懂账单”,怕是最实在的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