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施肥养殖到生态净水养殖,从单一白色珍珠到彩色珍珠多元布局,淡水珍珠产业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科技的赋能与坚守。”在谈及淡水珍珠产业的转型发展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国内淡水珍珠蚌育种领域新一代权威专家白志毅这样说道。从业数十年,他带领学生们扎根一线,在三角帆蚌育种、生态养殖模式创新、产业格局优化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我国淡水珍珠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淡水珍珠贝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白志毅
破解“卡脖子”难题,选育珍珠蚌“良种芯片”
“珍珠品质的核心在种源,好蚌才能育好珠。”这是白志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早年间,我国淡水珍珠蚌多依赖未经选育的野生蚌种,珍珠产量低、品质参差不齐,大规格、高光泽度的珍珠更是稀缺。为破解这一“卡脖子”难题,上海海洋大学李家乐教授团队开启了漫长的育种征程,白志毅逐渐成长为团队骨干。
从1998年采集鄱阳湖、洞庭湖野生三角帆蚌构建基础群体,到2017年三角帆蚌“申紫1号”通过国家审定,再到2022年“申浙3号”成为全国重点推广品种,他们团队历经多代选育,攻克了珍珠蚌定向育种、多性状复合选育等技术难关。“‘申紫1号’的紫色珍珠比例能达到45.8%,比普通蚌种提高43%;‘申浙3号’产10毫米以上有核珍珠的比例,比传统蚌种提升23%。”提及这些“得意之作”,白志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
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出5个淡水珍珠蚌国审新品种,其中3个由他们团队主导或参与研发的。这些良种不仅在国内主产区覆盖率超过60%,还打破了长期依赖野生蚌种的局面,推动淡水珍珠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现在我们的淡水珍珠,部分品质已经能和日本海水珍珠媲美,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白志毅说。
重塑养殖模式,让“净水蚌”激活生态价值
“过去提到珍珠养殖,很多人会想到‘肥水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但实际上,珍珠蚌是天然的‘净水器’,一只成年蚌每天能过滤100多升水。”白志毅深知,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
近年来,他团队率先提出“生态养殖容量评估”理念,通过卫星遥感结合AI技术,精准测算不同水域的珍珠蚌养殖密度。“我们在安徽蚌埠芡河湖、香涧湖、铜陵水桥湖做过试验,按照测算的密度养殖,水体透明度提升30%,总磷、氨氮等指标明显下降,真正实现了‘以蚌净水、以水养蚌’。”白志毅介绍,这种大水面生态养殖模式,不额外投肥,还能利用鱼类残饵和粪便作为珍珠蚌的天然饵料,形成“鱼-蚌-水”循环系统。
在池塘养殖领域,他团队创新的“千斤鱼、八百蚌”蚌鱼混养模式同样成效显著。“养1000斤鱼产生的营养物质,刚好能供应800只珍珠蚌生长,不用额外投料,既降低成本,又保护水质。”目前,该模式已在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份推广,累计应用面积超40万亩,带动养殖户亩均增收超6000元。
![]()
布局全产业链,为安徽珍珠产业“出谋划策”
“安徽是淡水珍珠养殖的先行者,1967年就培育出我国第一颗淡水养殖珍珠,还有蚌埠‘珠城’这样的文化名片,发展潜力巨大。”在对白志毅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对安徽珍珠产业的关注与期待。
针对安徽产业现状,白志毅提出明确建议:在一产端,要强化种业优势,“安徽水好,适合养蚌,可重点推广三角帆蚌‘申紫1号’‘申浙3号’等良种,补上种业短板”;在二产端,要留住初级加工环节,“珍珠蚌的蚌壳、蚌肉都是宝,安徽可建设加工基地,把蚌壳加工成珠宝辅料、蚌肉开发成食品,提升本地附加值”;在三产端,要打响区域品牌,“蚌埠可申报‘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结合珍珠文化发展文旅,让‘珠城’名片更亮”。
如今,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安徽宣城已建成三角帆蚌良种培育基地,滁州、蚌埠等地的“蚌-鱼-草”生态养殖模式也初具规模。“未来,安徽完全有能力成为全国淡水珍珠产业的‘生态标杆’和‘品质高地’。”白志毅信心满满地说。
![]()
从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到湖泊上的养殖评估;从培育一颗优质珍珠,到推动一个产业转型,白志毅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淡水珍珠产业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比如金色珍珠选育、智能化插核设备研发,我会继续做下去,让这颗‘水中瑰宝’绽放更多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