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12日,北京中南海会见室]周恩来抬头看了看韦国清:“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就动身吧,广西代表大会已经把票投给了你。”韦国清轻轻答了一句:“担子不轻,得多指点。”
190年初生于广西藤县的韦国清,从小踩着石板路听壮族山歌长大,十五岁便被迫外出谋生。1929年闽西暴动爆发,他参军入红军,扛枪的日子才真正开始。之后十多年,他主要在红军大学、抗大任教,讲政治、教战术,黑板与手榴弹一起磨砺他。
![]()
有意思的是,长期在课堂上布置战例的教员,1940年却被调到苏南实战检验。新四军六旅成立那天,陈毅拍拍他的肩膀:“别把自己当书生,真刀真枪才见血性。”自此他在皖南、淮北三进三出,靠灵活穿插打出名号。
抗战结束后,国共和谈在北平协商,中央点将让韦国清进入军事调处执行部。面对美军顾问和国民党代表,他用熟练的英文和敌对情绪周旋,外交手腕得了“会打仗的谈判家”这句评价。
1949年秋,他被列入首批驻外大使人选。可刚赶到北京医院做体检,医生建议住院休养。恰在此时,胡志明专电请援。中央迅速调整,用一句“边休养边工作”把他派去越南,担任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他的公安军副司令头衔只留在任命文件上,没有进过指挥帐篷。
越南密林潮湿,加上奔波劳累,胃病、疟疾轮番上门,韦国清体重掉了十多斤。即便如此,他依旧带队在奠边府周边勘察火力点,与武元甲一张地图摊开就能谈到半夜。越军习惯叫他“壮族司令”。
![]()
1955年夏,广西省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代表们一合计:壮族人口多,需要一位了解本地习俗的“本家”来主政,提名表里写满了“韦国清”三个字。选票寄出时,人还在越南前线。
中央讨论时,罗瑞卿提议把韦国清调回部队,用作大军区司令。毛泽东却摆手说:“先让他当省长,民族自治离不开懂政策也懂枪杆的人。军装可以脱,军人作风别丢。以后想回部队再说。”一句“以后再说”,成为韦国清心里的一根弦。
1956年二月,他抵南宁,脱下作战服,换成灰色中山装。广西当时“老少边山穷”问题突出,地方财政靠糖厂、林矿勉强撑局面。他跑遍桂西十多个县,常常骑马进山,夜宿瑶寨。基层干部后来回忆:“这省长讲话不多,眼神里全是催人的劲。”
![]()
壮族自治区筹备时,语言、宗教、习俗每一条都要协调,他干脆把办公室搬到民族事务委员会。会议桌上常摆三件东西:茶缸、地图、收音机。他要听边境电台的越语广播,及时判断越南局势对广西的影响。那几年,凭借熟络的越方高层关系,桂越边境贸易渠道一直保持畅通。
1960年代后期,韦国清被任命为广州军区政委。表面看官衔提高,实际上依旧“多线作战”——白天在军区主持党委会,深夜坐火车回南宁处理自治区文件。有人打趣:“白天当政委,晚上当省长。”他笑答:“反正都得干,少睡几小时而已。”
从1956年到1977年,整整二十一个春秋,他先后主管广西、广东。期间边境炮声、自然灾害、内部调整、对外通商,事事都与他有关。桂林、南宁、柳州三座城市的工业骨架,就是在这段时间搭起的。
1977年春,中央军委通知:韦国清调任总政治部主任,负责全军政治工作。行李不多,一只旧皮箱、一把五线谱尺子——那把尺子是他在部队文工团时留下的,提醒自己别忘记军旅出身。上任后,他大力整顿歌舞团、院校、干休所,强调“演出也得有战场意识”。
1982年,因健康状况下降,他卸任总政负责人,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谈及过去,他只说一句:“在地方干二十一年算是借调,如今总算回部队报到。”话音平淡,却透出老兵对军旗的执念。
韦国清后半生常被人提问:地方与军队哪个岗位更难?他答得简短:“责任一样重。广西的山路和战场的坑道,都得有人走在前头。”这一回答,像极了他的行事风格——不绕弯子,不留退路。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