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南航一名38岁的航空安全员在3000米体能考核中猝然离世,令人痛心。事件发生后,公司迅速启动应急程序,成立专项工作组,承诺全力协助家属——这套标准的“事后补救”流程,看似尽责,却暴露出一个沉重的问题:当悲剧已然发生时,再完善的应急机制也挽不回逝去的生命。这起事件应当成为一记警钟,催促所有企业重新审视员工健康管理理念:必须从被动的“事后关怀”转向主动的“事前预防”。
应急响应到位,难掩预防缺位。南航的应急处理无可指责:现场航医急救、拨打120、送医抢救、成立工作组、安抚家属……每一步都符合规范。航空安全员作为空防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体能考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3000米长跑、爆发力测试等项目,旨在确保他们具备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硬身体素质。然而,正是这种“重要性”,让预防的缺位显得尤为突出。38岁的员工在考核中突发疾病,至少提示了几个关键问题:考核前的健康筛查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忽视个体差异的“一刀切”标准?日常训练强度与健康监测是否匹配?当体能测试从“保持健康”的手段异化为可能“危及健康”的风险时,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值得反思?
“预防为主”不应是口号,而需系统化落地。当下,许多企业的员工健康管理,仍停留在年度体检、突发事件后关怀的层面,这是一种滞后的、被动的模式。真正的“预防为主”,要求企业将员工健康视为核心资产管理,将管理关口前移,构建系统化的员工健康保障体系。一方面,精细化健康评估与风险分级。年度体检只是基础。对于高强度岗位,应增加针对性检查项目(如心脑血管功能评估),并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在体能考核前,实施严格的健康筛查和风险提示,对存在潜在健康风险的员工,制定差异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而非简单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人。另一方面,科学化训练与考核设计。体能标准应符合年龄特点和岗位实际需求。对于38岁的员工来说,其身体机能与20余岁的年轻人必然存在差异。考核项目、强度、频率等应建立在运动医学基础上,并配备专业的体能教练进行科学指导,避免过度训练和突击考核带来的风险。同时,常态化健康监测与干预相结合。利用可穿戴设备等科技手段,对员工在日常训练和关键考核中的心率、血氧等关键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设置预警阈值。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干预,叫停考核。这远比事后急救更为有效。此外,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超越体能层面,关注员工的心理压力、工作疲劳度。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在身体不适时敢于报告、无需承担后果。培育“健康第一”的企业文化,取代“硬撑”和“拼到底”的潜在危险观念。
构建预防文化,是对员工和企业最大的负责。企业的 “人文关怀”,不该是出事后的 “补救姿态”,而该是事前的 “主动守护”—— 把健康管理融入训练、考核的每一个环节,让员工感受到 “企业在乎我的安全”,这才是真正的 “以人为本”。南航安全员守护着空防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谁来守护这些守护者的健康防线?答案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健康管理前置化、系统化,短期内或许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修订制度,但长远看,这不仅能有效避免悲剧重演,更能提升员工归属感、凝聚力和整体效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命的逝去无法挽回。我们哀悼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去,更期待这样的悲剧能成为改变的契机。企业是时候超越“事后补救”的思维定式,真正构建起“预防为主”的健康工作环境了。因为这不仅是对员工生命的尊重与守护,也是一家企业能够行稳致远的最坚实基础。只有当每一个岗位上的劳动者,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保障,企业的运行才能真正称得上“平稳”与“高效”。(文/黄宗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